《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实际家园合作中存在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不平等、家园合作程度浮浅、家庭与幼儿园责任分工不明确等问题。
(一)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不平等
1、幼儿园处于权威地位
家园合作中幼儿园与家庭的地位尚不平等,表现为幼儿园教育"中心论",家长在合作中扮演配角,幼儿园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于服从的位置上。家长也形成了一定的教育依赖意识,在家长与幼儿园教师沟通中,"家长始终处于被动的,只是按照老师要求进行配合而已"由此受角色地位影响,在交流中一般是老师说的多,家长听的多,教师做的多,家长实质配合少,从而导致失效率底的现象。
2、家庭教育参与被动
在合作教育中,家庭教育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总是幼儿园交代什么,才会去行动,对于幼儿在学校的一日活动,家长也只是表面简单的了解,并未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幼儿加强和巩固知识。甚至有的家长只看重结果,却对过程不闻不问。
书报杂志是家园沟通一种特殊桥梁,可是报纸只发挥了单方面作用,即增强家长一时的观念意识,教师只是发放报纸的传递者,或者摘抄一些好的文章帖到家长园地里,家长也只是接受者,做一个好的听众。这样的交流缺乏针对性,教师很难做好家长工作,家长很难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能力,影响了家长参与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配合过程中,教师让家长带实物、材料入园,以便于孩子开展游戏、教育教学活动,但家长对于老师组织活动的目标、要求却一概不知,在家长不理解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厌烦心理,存在抵触情绪,导致家长和老师的距离不知不觉的拉开了。
3、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机会不均等
所谓沟通机会均等既是指沟通的次数的均等或者老师很乐意经常与家长沟通。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意识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在教师内心是非常希望家长将幼儿在家发生的显著事情与之分享的,家长也希望与教师交流,并从中获得教育孩子的更好途径,但是教师和家长单独深入的交流机会却很少,老师交流更多是是健谈的家长或者有一定地位的;或者孩子表现出色的;或者家长为幼儿园做出一定贡献的等情况,对于家庭一般,孩子平平的家长只是单纯的接送孩子,对孩子一日活动不闻不问。老师也显得比较被动。
不少家长甚至出现将幼儿园单纯的理解为传统的托儿机构,将教师理解为"保姆",帮助看守孩子。所以家长更多的对幼儿在幼儿园的健康状况非常关心,而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不闻不问。
(二)家园合作程度浮浅
家长、教师各行其路。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父母更加注意和关心幼儿园教育,但他们并不了解幼儿园,也无法有效的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入幼儿园里,就该教师管,教育就应该是教师的是去哪个,家长只需要按时接送孩子,照顾孩子家里的饮食屈居和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可以了"。而有的教师也认为,幼儿在幼儿园时教师的责任,在家里就是父母的责任,只需要关心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表现,安全第一,不出现让家长不满意就行。家长和教师二者存在教育观念和工作方式的差异,在合作中存在分离现象,导致了家园合作中家长和教师不配合的现象。
家长工作存在着走过场。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不仅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也尝试了一些具体的做法。但是,多数幼儿园在家长工作存在着走过场、实效性差等问题,出现了"教师指挥多,家长参与少;教师说得多,实际做的少;单向灌输多,双方互动少、家长意见多,实际配合少、互动机会少、家长在意好、教师好言多"的不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