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中不同教学策略的研究(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2月04日 22:50:27

  二、探索不同的材料投入方式

  同样是操作活动,材料的投入方式有所不同。不同的材料投入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许多教师将学具的分发时间安排在演示教具的后面。用到的时候,再发给幼儿。主要考虑担心幼儿不注意听讲而去摆弄学具。却没有考虑,在课上临时发学具,会影响到活动和思考问题的连续性。发完学具幼儿注意力会分散,有的幼儿没有听清楚教师的问题,会自由的玩学具,教师想把幼儿的注意引导到自己想要提的问题上来,需要重新弹律动曲,组织幼儿集中注意。由于问题的提出和操作间隔了一定的时间,使幼儿接到指令后迟迟不能满足操作欲望,错过了激情产生而需要动手体验的最佳瞬间。

  其次,是老师提前数好每人同样多的学具。一个一个发给幼儿,减少了幼儿选择和点数的过程。以至于造成许多幼儿在操作时等待教师的帮助,而自己失去操作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了适合幼儿思维特点的,有利于满足幼儿激情操作欲望的投放方法。在活动前将超过本次活动需要的学具按小组集中摆放在学具筐中,需要时幼儿通过自己点数,取出需要的一定数量的学具,以竞赛的形式摆放学具,快速开始操作活动。同时,在活动区内投入充足的操作需要的材料,当需要通过操作解决问题时,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区,开始操作活动。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说明:幼儿学习数学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操作,从中抽象出事物的数形序等结构关系,实践证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质支柱,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物质材料,对发展幼儿的思维尤为重要。材料的投入方式的改变,使参加实验的对操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纠正操作引导中的包办代替

  传统的分发学具方法,以教师分发为主,幼儿等待。教师提前数好了每人5块积木.。幼儿不用点数,根据教师的指令开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幼儿教师为了操作的整齐,动手为动作慢的幼儿帮忙。经常得到帮助的幼儿一旦在操作中遇到困难,就会说:"老师我不会"。变得依赖性强而不自信。操作结束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自己动手收拾学具,幼儿则没有责任意识,不整理桌面,就去做其他事情,形成了做事有始无终,影响到自己的东西不会摆放,找不到自己的物品就不找,许多幼儿喊着:老师我找不到,老师我不会。老师的包办代替,老师的好心帮助,成为了孩子们依赖的拐杖。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阻碍了幼儿自信心和独立能力的培养。操作活动中的包办代替是与操作活动本来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在教育改革的工作中,教师改变了操作指导策略。在分发时让幼儿自己取放,自己点数。对于点数错误的幼儿,提示他们重新点数,自己纠正。在操作活动进行中,教师给幼儿思考和调整的空间,发挥孩子自身的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摆放。当幼儿出现错误时,教师启发性的帮助而不是包办代替。例如:在学习等分的操作活动中,有的幼儿找不到对称轴,不易做到等分,教师帮助幼儿找到需要重叠的角,然后通过对折,问题就迎刃而解。

  整理学具是培养幼儿分类能力、自理能力和责任感的最佳契机。操作结束时,请幼儿点数一下自己的学具是否够数。请幼儿将数字和圆点分开,数字用皮筋套住,圆点放进学具盒中。请各组按顺序将学具放回数学区域。在模拟书店内,在超市,在各个模拟岗位都要将玩具学具放到原来的位置。经训练,根据年龄特点不同,小班可以将学具分类,放在学具盒中。中班可以在小班的基础上,将数卡用皮筋套住,放回指定位置。大班以一幼和中心园为例,150名幼儿在十秒钟内,可以收拾好自己的学具,并且将椅子整齐的放入桌子下边。 调查证明:纠正操作中的包办代替,对于减少幼儿依赖性,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幼小衔接调查中,150名幼儿,145名入学前,都能做到自己穿衣,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抄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生活与学习能力达到同龄儿童的优秀水平。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