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变小结性赏识为全程赏识
传统的操作活动总是在操作结束时,表扬积极参与的幼儿。在进行中总是急于完成进度,忽视每一个环节的而且是对于每一名幼儿的关注。只注意了小结性赏识,而忽视了操作中贯穿于全程的激励。
"操作过程和效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注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良好的效果形成于合理的过程之中。操作前:通过操作规则、注意事项的交待,简洁、明了的指导语使幼儿能独立有效地去操作、去"做",使幼儿的"做"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在操作中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反复尝试,重视他们发现的问题,并允许其有各自活动的水平。无论幼儿操作的动作快与慢,操作水平优秀还是一般,都应投以鼓励的目光与微笑,加之赏识的语言:很好,真不错,你能想出和别人不同的办法,真聪明。你摆的很好,再向上一点就更好了。不可能对每人都用语言赏识,还可以竖起大拇指,以示鼓励,增强幼儿信心,调动大家操作的积极性。
"操作结束后对幼儿做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评价,该步骤对幼儿的发展很重要,心理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教师的期望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教师对操作结果进行知识性的评价,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零星的、粗浅的感性的知识条理化、理性化,形成一定认知结构,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数概念。
(2)教师对操作技能进行评价,组织幼儿交流、示范、讨论各自操作方法,评一评谁的方法最好,在互帮互学中培养幼儿科学规范的操作技能,提高比较、辨别的能力,促进数学描述能力的发展。
(3)对幼儿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评一评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哪位小朋友最能克服困难,培养幼儿良好地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在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个环节更需要教师给予孩子赏识的鼓励,就是讨论环节,在操作中幼儿经过讨论,会发现许多不同的方法。例如:学习序数时,发现从不同方向开始数的位置不同;在学习等分时,同样大的正方形作四等分,可以分成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可以分成四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可以分成四个同样大的长方形,还可以分成四个同样大的梯形。幼儿有新的发现急需教师给以赏识的语言和目光。如果我们在创设数学环境时重视为幼儿之间提供交往的机会。比如说,在进行完一项活动之后,要留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由交流,说说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及学到的知识,它有助于幼儿之间的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与他人的进行比较、协调与分享,学会理解别人的观点和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之间的相互协商、互为补充的能力,还能减少幼儿对教师的依赖,增强学习的动力,使幼儿成为主动与自信的学习者。由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幼儿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意见,这时我们也不要急于告诉幼儿对错,而是应该让幼儿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再进行探讨,得出结论,这样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知识,分享彼此之间的经验,获得更多的经验。
五 以游戏形式增加操作的趣味性
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原本操作是为了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摸一摸,数一数,拼一拼,拆一拆等,通过各种感官去理解数量形的概念。但是,单纯的数一数,摆一摆,也会使幼儿感到反复进行同样的操作有些枯燥。例如:小班幼儿在进行《一和许多》的操作活动中,如果给他们每人一只小纸棒,让他们放在一起,给幼儿讲这就是许多分成一个一个,许多个1.他们再将一支一支小棒放在一起,继续讲给他们听,一个一个许多一个合起来就是许多。单一的操作和说教,如果再重复进行下去,幼儿就会失去兴趣。这时最好的助手就是游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把游戏概括为: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轻松愉快,乐趣无穷。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融入幼儿喜爱的游戏,使操作游戏化。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