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小型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有效策略(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3月10日 22:02:42

  时间:9月5日

  事件:早上巡查路过金老师(这是一名刚刚毕业两年的新教师,带的是新小班)班级,看到她正在布置门帘,她将各种几何图形连成串,挂在门框上。我关注到她张贴图形时并没有注意到图形的规律,而是单独追求美观。于是我和她聊道:"小班幼儿刚认识图形,你用这个装饰,孩子们肯定喜欢,假如你再给孩子一点挑战,那估计更有味道。"金老师有点感悟,她说:"对哦,我一条圆形、一条方形,或者各种图形有规律出现,一定更好。""嗯,这个主意真不错,为了帮助能力弱的,还可以在门边贴上图示,让孩子根据图示找门帘。"没几天,金老师班创意又实用的门帘吸引了老师们的关注。

  B 就小要深

  1.深入。为了改变公开课只有一次试教的局面,我们将试教改变为雏形式说课、小群体试讲、小空间实践三种模式。我们惊喜地发现,这样的方法使得原来停留于幼儿层面的试教,变为了教师深入教学实质(更新理念、调控现场、捕捉幼儿言行)的好途径。

  雏形式说课。指在活动筹备过程中,教研组与上课教师对话,研讨每一个环节,思考每一个提问。这在人数较多的大型幼儿园中是难以实施。的,因为教研组长不可能深入面对每一位上课教师。这样的雏形式说课潜移默化地转变着开课教师的理念,也挑战了教研组长的智慧。

  小群体试讲。幼儿园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时,经常一半的老师都在带班,对小型幼儿园而言,总共6个班,一半老师不来,再除去一位上课的老师,听课者就寥寥无几了,这样导致的直接问题是教师观点碰撞少、争鸣少。于是我们设定了"小群体试讲",每位参加的老师模拟小朋友,并以这一年龄段幼儿可能的表现来回应上课老师。这样不仅锻炼了执教教师的现场反馈能力,而且教师们在这样的方式中逐渐学会如何从幼儿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的方式达到的是园本教研所追求的双赢,即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奉献,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

  小空间实践。指试教时只请6名幼儿参加,这样做的本意是保证可以进行两三次试教。但当我们采用这样的方法时却有了意外的收获。以下是一名听课教师的课堂实录片段。

  听课老师可以这么细致地捕捉到课堂中师幼互动的细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活动中幼儿人数少。在观摩全班幼儿参与的教研课时,大量的对话频率使得教师常常顾此失彼,很多精彩活动后就遗忘了,没想到这样的小空间实践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2.深度。小型幼儿园追求的教研应该是抓住一点,不断深入。循环往复式教研是达到该目的的很好的桥梁。循环往复式是指教研组发现问题,集可运用的资源持续对这一问题进行关注,使之真正得到质的转变。以"区域中分层材料"这一问题的解决为例。

  首先,聚焦问题--教研组发现区域中的分层材料提供非常单薄,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个体的需要。其次,分析原因--教师清楚材料对幼儿学习的作用,但在如何拓展各种材料方面缺乏想法。再次,寻找策略--园内互助,发动教师来关注这个问题。具体做法是:教研组首先下发"分层材料聚焦记录表",全园教师选择除本班之外分层材料提供得最好的一个班级的区角进行记录;与此同步开展的是,每班教师对本班分层材料提供得最好的一个区角进行记录,即"班级分层材料最优记录表";教师们在教研会议上分享自己填写的两个表格。这样的双向式分享使教师自然地反思、比较,出现许多让教研组惊喜的结果。尤为可喜的是,教师们会在会后主动对班级区域材料进行调整。教师们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教研组可以重新组织教师就这一问题进行观摩、交流,这一形式的运用随教师理念、行为的调整而循环开展,直至达到理想成效。

  C 就小见广

  与大型幼儿园相比,小型幼儿园骨干教师少,在大型幼儿园开展得红红火火的分层培训、多导师等制度在小型幼儿园基本不能进行。于是,我们改变方法,放大每位教师的每一个小优点,由追求个体的全面转为追求群体的小点。比如一位教师家长园地设置得有创意,教研组马上运用"放大镜":教研会议上展示、在教师内网上传照片、全园家长会上展示……让这位教师的小方法传递到每一个人的眼中。不要小看这样的举动,它带来的效应犹如蝴蝶翅膀所扇动出的飓风。你看,我们的"厕所文化"就来自一个小老师的创意,倍受家长欢迎的"班级小纸条"就来自一位保育员的设想……这样,不但使得小小的幼儿园里有了很多的能者,教师的积极性、自信心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而且同行、家长通过这样的小平台了解到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优点,无形中我们将传统追求的个体骨干教师,转化为打造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