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说,7 岁是进行声乐训练的最佳时期。
三、不同年龄儿童的声乐教学训练方法
(一)低龄儿童--- 趣味式教学方法
6 岁-8 岁的儿童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歌唱的基础-- 呼吸和发声练习。教学时,要用生动十分简洁的语言或动作手势,把抽象的方法、位置和感觉形象化,使学生产生兴趣,喜欢学声乐。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不知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开口就唱,把声音全部挤压在喉咙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更体会不到。那么我们在对其进行呼吸训练时,可以拿一个气球,让学生把气球吹圆,动作做完后问学生吹气球的时候你的腰部有什么变化?再让学生把气球里的气放掉后问学生会听到什么声音?然后告诉学生:吸气时要把嘴张开,口和鼻同时吸气,把气吸到刚才使劲的腰部,腰部像一个圆气球。呼气时要模仿刚才听到的长长的"嘶"。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看谁把气息吐得时间长。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练习了歌唱呼吸的控制性与持久性。
(二)小学中期儿童与小学晚期儿童--- 三位一体式教学
9 岁-11、12 岁(未变声前)是儿童歌唱的黄金时期。这时期,声带能力、歌唱的音域、旋律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记忆、语言等能力共同发展,思维方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开始需要更进一步的知觉上的满足。声乐教学中要运用歌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采用歌唱、舞蹈、表演三为一体式教学方法综合训练。声乐是表演艺术,发声方法只是歌唱表演的基础,而歌唱的最终目的是用美妙的声音,把歌曲的内容、情感表达出来。"一切重要的音乐,无论创作于何时,其表现力至少有一部分取决于音调给人的感受,而音乐教育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对这个方面的音乐影响力更加敏感……无论用什么类型的音乐,无论是什么活动--- 唱歌、演奏、作曲、听赏等等--- 音乐学习必须包括对感性水平的审美反应力的某种关注。因此,这一阶段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教会他们理解歌词及音乐,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使他们不但"唱好歌"还要"会唱歌"。使学生达到能够辨别歌唱时声音的对与错,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能够辨别力度、音色、速度、风格、情感的变化。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让他们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表现力及审美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不断提高歌唱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有利于长时间地持续学习和发展声乐歌唱艺术。曲目可以选择音域在b-f2 的具有一定风格型的歌曲,演唱曲目可以选择全国少儿卡拉ok 歌曲大赛歌曲集中儿童组和少年组的歌曲。
四、特色儿童声乐训练法--感觉教学方法
我们说过声乐既是艺术又是科学,歌唱者是以自己身体的歌唱器官做为"乐器"来进行演奏的艺术家,因此学习者还有着更为复杂的工作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那就是将自己身体的歌唱器官(包括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吐字器官),合乎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进行运动,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实际上深奥的声乐理论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难懂和枯燥的,于是我经常在教学工作中,常采用感觉教学方法,使复杂的声乐理论变得简单易懂起来。
(一)呼吸训练
我们在训练中采用有多种呼吸方法如闻花香式吸气方法、高位置呼吸法等,但在实际歌唱过程中,常常有一些孩子一首歌唱下来憋得上气不接下气,有的甚至几句唱下来就憋得面红耳耻,针对这种学生,我一般采用让他们在唱的过程中吸,在吸的过程中唱的方法,也就是在声音向外唱的同时还要保持吸气的状态,形成内外对抗,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气息的的深度,又可以使唱歌时气息均匀、持久。用吸气的状态歌唱,只是一种感觉,事实上谁也不能在唱的过程中还能吸进气来,但是就用这个感觉就可以达到保持气息的目的。
(二)"哼鸣"唱法
"哼鸣"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歌唱中的哼鸣练习同生活中的哼鸣动作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要求把"哼"的感觉置于叹气的呼吸状态上。检验哼鸣对错的方法是在哼鸣时看嘴巴能否随便做动作,又不影响声音的进行,这样就说明方法用对了,这样一来,用哼鸣的感觉演唱时,嘴巴在做咬字动作和做表情动作时,就不会影响声音。在演唱一首歌之前,我常常要求学生先用"哼鸣"的位置把旋律哼下来,然后再用哼鸣的位置朗读歌词,每个字都不能离开"哼鸣"的位置,然后再根据这个感觉把声音放出来,就以达到声音与字的统一、协调流畅。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儿童声乐训练方法可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儿童期其生理和心理都在成长发展和变化,根据不同时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而全方位、生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全面提升儿童对与声乐的音乐素养和知识技能,对其今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