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及训练方法(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1月20日 10:07:56

  如果想让孩子早一点会说话,就要给孩子多说话,喂奶的时候告诉他:"妈妈,妈妈,我是妈妈",爸爸和孩子玩的时候告诉孩子:"爸爸,爸爸,我是爸爸!"直到孩子会有意识地叫"爸爸"叫"妈妈"。孩子早一天晚一天说话智力水平是不样的,一岁前两个月和后两个月,智力水平就相差30 个百分点,对于孩子以后语言的发展影响更大,千万不能忽视。

  宝宝会叫爸爸、妈妈,在心理学上称为语言的起点,标志着孩子已经具备了人的语言思维特征,同时社会化能力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一个飞跃性的变化,这是很了不起的,能使周围人受到鼓舞的。对于这件事产生的效果不同,也会使孩子语言能力发展受到影响。假如效果积极而热烈,孩子说话的愿望会更强;如果消极而冷淡,他对于说话也不再有兴趣。当然不是说谁家孩子会说话了都要设宴请亲戚朋友大搓一顿(笑),而是说大人的态度的确对孩子语言发展产生作用。

  宝宝会说话以后,开始学叫他亲近的人,如阿姨、姐姐、爷爷、奶奶等。你让他叫:"姥姥",他可能叫:"呶呶",并不是姥姥倒霉,而是卷舌音比较难发。不久你就会发现:孩子叫人会有一种祈求的目光,是想表达一种愿望或要求,不单单是一种称呼。这就标志着语言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单词句开始了。所谓单词句就是用一个词来表达一句话的意思。在10 个月左右(8~12个月)期间,孩子的理解能力明显提高,辨别力明显发展,已经能听懂大多数简单句子,不过能掌握的新词,能发出的声音每个月大约1~3个。一方面大脑的语言功能区神经发育不是太成熟;另一方面作为发音器官的声带、舌头和面部肌肉综合协调能力还不完备,需要一个过程。这时候主要的是语言信息的输入:给他说话,看图片;指认鼻子,眼睛,耳朵,嘴巴等。方法得当的话,语言表达能力进度可能会快一些。比如让孩子发一些比较容易发的音节:马,鸭,八,大,拉……;教他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小鸡"叽叽叽",小猫"喵喵喵",小狗"汪汪汪"…….还可以教孩子些肢体语言:拍手--"欢迎",飞吻--"再见"等等。

  一般来说孩子掌握词汇的速度15个月达10个以上,15个月以后速度加快,17个月左右每月掌握的词汇达10个左右。这时候要注意他什么时间能连续发出两个单词,比如妈妈下班回到家里,宝宝会很高兴地迎接妈妈,然后会指着拖鞋说:"妈妈,鞋。"意思是:妈妈快换上拖鞋。这时候作为语言的又一个新阶段--双词句就开始了。不过双词句还是象征性句子,并不是完整的句子。什么是完整的句子呢?作为一个句子要有主语和谓语,即一个名词加上一个动词。如:"妈妈,抱(宝宝)。"或者"爸爸,开(门 )",尽管仍缺少宾语,但是作为一个句子的最主要的成分,主语和谓语都具备了。

  孩子到了19个月左右语言能力又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变化:说话增多,教什么会什么,一般能说出50个左右词汇,每个月增加25个新词;能用简单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如"宝宝要","妈妈上班",叫做"语言爆发期"。这时候的儿童语言有一个明显特点:简洁、明了,象电报的文体一样,称为"电报句"。有时候还叽里咕噜说一些"外语",那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但是又没有词汇表达的现象,称为"儿语"。这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觉得孩子的儿语好玩有趣就模仿他说,也可能他从周围学到了一半句粗话,常挂在嘴上,你越是不让他说他反倒越有兴趣。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忽略、淡化,而不是纠正、呵斥,不然,越描反而越黑。

  孩子在语言爆发期同时也是吸取语言信息最旺盛的时期,单靠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已经明显不足,必须从书本中汲取语言(词汇)。给孩子读书、讲故事,说儿歌、听儿歌方能满足孩子语言需求,不然就会发生"语言饥饿"。饥饿无论是在生理上或是心理上,对孩子发育都是不利的。但是人们往往只注意到肚子饥饿,而忽视精神饥饿。肚子饥饿需要物质营养,精神饥饿需要爱和语言。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