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两岁前会结束单词句,其词汇量也增加到200个左右。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发展,最大特点是"学舌"和"接话",妈妈说什么,孩子跟着说什么,或者爸爸说儿歌孩子会接最后一两个字。说儿歌是由电报句向完整语言句过度的最好桥梁,因为儿歌句式整齐,三字、五字或七字;生动活泼,顺口压韵;能说又能唱,易歌又可舞,小孩子特别喜欢。
随着孩子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孩子会提出各种各样的"为什么",这对于他以后的兴趣、创造性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爸爸妈妈要尽可能满足,切不可敷衍,更不能厌烦;实在回答不了的问题就老实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爸爸需要向老师请教才能回答你。"或者说"等你长大了,会读书,书本会告诉你。"宝宝到了3岁,词汇量可以达到1000多个。可是如果你忽视了孩子的语言,仅仅让他接触日常生活中的几百个词汇或者更少,孩子的语言怎么能发展呢?这种语言环境的不良状态,应该是父母的责任。
以上我们根据孩子语言发展的顺序和规律,从纵向提出孩子语言发展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些什么。下面我们从横的方面谈以下如何进行语言的训练。
三、怎样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有两个: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学校的语言教育即使到了大学也是听、说、读、写4个字,其中听和读是语言的理解能力培养;说和写是语言的表达能力。所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婴幼儿(0~3岁)阶段主要就是给孩子多说话,让他多听,多输入;当孩子具有了说话能力以后就要引导他多说话。
据美国权威媒体《时代》周刊报道:有位教育专家叫吉姆.特利里斯,他主张为孩子朗读。吉姆.特利里斯劝告家长:"不管多么忙碌,也要抽空给孩子朗读。"他认为那是除了搂抱以外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吉姆.特利里斯和妻子为两个孩子朗读的书本数量和孩子吃饭的次数一样多。吉姆.特利里斯的阅读兴趣来源于他小时侯养成的良好习惯,他的父母经常给他读书,为他的成材打下良好的基础,他写的《朗读手册》曾在美国十分畅销。
在《朗读手册》出版时,马克。汤马司夫妇生下一个女儿是个白痴。孩子从生下来,他们就每天不拉,天天为孩子朗读。几个月后,孩子接受手术,就在手术的几天,他们把故事录下来,让护士给孩子放录音。他们为孩子朗读的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女儿长到5岁,已经能够自己阅读。她上小学时酷爱读书,其识字之多老师形容为"不可思议"。
众所周知,美国总统布什的家族就有朗读的传统,老布什的夫人劳拉是全美读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她到处发表演说,号召父母多为孩子读书。研究人员认为:高声朗读是父母对孩子爱语的表达。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把朗读看成是一种安宁和安全的声音,并把这种声音同得到爱护和美好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想实验以下,就给自己的孩子朗读,一篇故事或童话,你会发现孩子有一点很认真的样子。其实,这样做很简单,一来就有效果。关键是能否持之以恒,天天如此。那么我们就把朗读或者跟孩子阅读作为培养语言能力的第一项措施。
第二是进行听觉和视觉的训练。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每十秒钟接收1000万个信息,其中通过视觉的信息500万个,其余是来自触觉和听觉的信息。视觉和听觉是人的两个很重要的学习器官,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弱,要看视觉和听觉捕捉信息的灵敏程度怎么样。所以从孩子出生以后,就要给孩子听各种声音,看各种图片。给予视觉和听觉的信息刺激越丰富,神经系统越发达,孩子的智力水平就会越高。
第三是养成给孩子说话的习惯。孩子说话早晚与抚养他的人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老人带孩子,孩子说话可能早。因为老太太爱唠叨,屋子里就剩下祖孙俩的时候老太太就说上话了:"啊,今儿天气可真好,把你的臊窝拿出去晒晒吧。""小乖乖,你猜猜今天爸爸会不会回来,他出差都三天了。等一会儿咱们上超市买点菜,中午做好吃的。""哎呀,刚换上的裤子又尿湿了……"孩子处在这样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就会收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平常要养成和孩子说话的习惯,做什么就给孩子说什么。比如给孩子洗澡,就说:"好宝宝,脱了衣服洗个澡,先洗头,再洗脚,胳膊大腿都搓搓,干干净净身体好。""洗完澡穿衣服,穿上鞋戴上帽,真是妈妈的好宝宝。"当然说的语言要尽可能优美动听,能用普通话更好。方言土语不是不可以,因为都有一些弊病。不会怎么办?不会就学,不愁没有人教,电视机、收音机都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