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够围绕某一话题进行谈话或讨论,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讲话礼貌,同时关注别人的想法。
3、能够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
4、在集体面前讲话态度自然大方,声音适度。
5、在欣赏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能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表达的情感,学习根据文学作品的线索及结构进行创编。
6、学习独立阅读图书,初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7、关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标志及文字,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在游戏及活动中尝试运用简单的图像、符号等形式进行表达。
8、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能按规范笔顺书写自己的名字并对汉字感兴趣。
9、坚持说普通话,发音准确。
(三)指导策略
1、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引导幼儿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不断丰富他们的各种经验和感受,使幼儿有乐于表达与交流的内容,做到有话可说。
3、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的读物,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
4、根据幼儿学习个性化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保证教师每日有与幼儿进行个别交谈的时间,同时对有语言障碍的幼儿要给予特别的爱护和关注。
5、与家长密切配合,促进每个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6、注重将语言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及各领域教育之中,为幼儿创设师生间、同伴间自由表达和相互交流的机会,避免只重视语言活动及脱离实际生活学习语言的现象。
7、教师应做到语言规范、亲切、文明、生动,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正确使用普通话,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社会
(一)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基本内容与要求
中班
1、能愉快的参加各项活动,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2、了解自己的兴趣、愿望,知道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
3、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习处理交往中的冲突,懂得轮流、谦让与分享。
4、关心和了解社会生活及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理解规则与自己的关系,能初步遵守规则。
5、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意见,愿意为自己、他人和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
6、初步学会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行为,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懂得要做诚实、守信用的人。
7、了解自己的亲人及与自己有关的周围人的工作状况和付出的辛苦,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够体验他人情绪,学会关心、同情、帮助他人。
8、初步了解周围环境的设施、景观等,感受家乡的变化和美好;参与节日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9、知道世界有许多国家,愿意了解其他国家的事。
大班
1、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
2、在活动中愿意与同伴合作、分享,能察觉他人的情绪,尊重他人的需要,能够协商、配合,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
3、乐意尝试新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不怕困难和挫折,做事有耐心、有信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4、关心集体,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并乐于为集体做事,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具有初步的责任意识。
5、理解规则的重要性,乐于参与制定有关生活、游戏和活动规则,并自觉遵守与自己有关的社会行为规则,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6、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愿望和意见,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具有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不良行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7、了解周围人为自己付出的劳动和他们劳动的社会意义,尊敬他们并爱惜劳动成果,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谢意。
8、懂得关心并乐于帮助弱小和有困难的人,养成友善、守信、诚实、勇敢等品行。
9、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初步感受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形成爱祖国的情感。
(三)指导策略
1、社会教育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应依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在教育中既要重视幼儿年龄的阶段性,又要重视教育的连续性,使幼儿社会教育成为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