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应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日常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同时,要挖掘各领域活动中的社会教育价值,做到互相渗透、有机结合。
3、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环境与幼儿的交互作用。尊重幼儿,善于倾听幼儿的表达,爱护、鼓励和欣赏每一位幼儿,使幼儿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老师的关爱。避免消极的纠正和强制性手段而引起的情绪对抗。
4、社会教育是建立在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共同生活和活动中的,其中的交往、实践、体验都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要为幼儿创设大量的实践机会,引导幼儿在具体活动中感受、体验、理解规则的意义,逐步形成自觉行为,养成习惯。
5、社会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密切结合,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与家长沟通,尤其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共同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6、要有效地利用社会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在社会环境中让幼儿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感知社会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科学
(一)目标
1.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 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基本内容要求
中班
1.亲近周围环境中的动植物,学习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懂得关心照顾动植物。
2.在与自然的接触中,观察风、雨、雪等自然现象,初步感知四季的明显特征,能发现自然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
3.感知土、木、空气等自然物质,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珍惜资源。
4.对物体的溶解、沉浮等科学现象感兴趣,愿意探究并能体会这些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接触到的带有新技术的物品感兴趣,有探索的欲望,愿意收集和交流有关信息。
6.尝试运用各种常见材料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制作简单的物品,对实验结果感兴趣,体验制作和发明的乐趣,并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各自的发现。
7.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高矮、粗细、厚薄等)、数量进行分类或正逆排序。
8.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能正确点数10以内的物体,并能用数字表示。能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
9.在生活中比较两个物体高矮、厚薄、粗细、轻重、快慢等常见量,并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学习运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测量。 10.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认识长方形、椭圆形和梯形,体会平面几何图形之间简单的 转换关系。
11.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里外的空间方位。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
大班
1.主动观察动植物,感知动植物的多样性和主要特征,了解其生长所需的条件,体会动植物和环境、人类之间的依存关系。
2.关注阳光、空气、土壤等,感知它们对动植物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3.感知四季对动植物生长变化及人们衣着、生活的影响,观察天气现象与四季的关系,主动想办法适应天气变化。
4.对声、光、电、磁等科学现象感兴趣,学习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和实验,初步体会事物的两面性。
5.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感兴趣,感受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等现代化手段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捷,爱科学,对科学家表示崇敬,并对未来世界大胆想象。
6.初步学习运用调查、访问、查阅图书、多媒体等形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体验信息的重要。
7.主动参加科学小实验,喜欢动手操作,会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实验中积极思考,对实验结果感兴趣,有合作探索的意识,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记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8.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用数学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简单问题;能从不同角度按物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特征进行分类或正逆排序。
9.了解现实生活中加减的实际意义,学会辨认加号、减号、等号等简单的数学符号,并能结合实物及生活情境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学习正确书写10以内阿拉伯数字。初步体会量的守恒及10以内物体数的守恒。
10.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用目测或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远近、宽窄、体积等量的差别。学习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自然测量,并能记录统计测量的结果。
11.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将常见物体的数量进行二等分、四等分,知道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