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实践研究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12月18日 11:34:49

  摘 要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良好的心理健康它表现为:有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分享"不仅仅属于社会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这间的温暖和爱。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中班幼儿在分享行为上的发展特点表现为:儿童分享行为虽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儿童分享行为没有显着行为差异;幼儿对不同分享对象的分享具有显着差异,即通过努力获得的奖品分享最多,自带的心爱玩具次之,意外获得的食品分享最少。

  本研究从我园中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出发,对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策略进行研究。研究从2012年9月持续到2013年12月,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为研究的开展,我们制定了详尽的研究计划。整个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理论研究和前期准备阶段、理论假设及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实践研究阶段、和最后的总结反思阶段。

  经过一年多的年级组教师共同、全过程参与的摸索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我们对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和归纳了在一日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良好分享意识的方法,提炼了教师指导中的途径和策略。课题的开展有效的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幼儿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被激发、争抢玩具的现象明显减少等。课题的开展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主要体现教师对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特点和教育作用有了较深的认识,在长期的探索研究中,教师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观察力、分析概括能力、研究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  一日生活   分享行为    指导策略

  问题提出分享意识的重要性1.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教育一向有重视德育的传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德育工作始终列在教育的首位,并取得显着成绩,这是公认的事实。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等,为落实以德治国奠定了基础。《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目标的实现,必然体现在社会生活更加文明、更加井然有序上。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需要人们具有更高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以及相应的自觉地按照民主和法制原则行事的行为方式。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每个人养成按照民主原则、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做人、做事等方面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就转变成社会群体共同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也就会转化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因此,我们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2.是满足本园内涵发展的需要我园在合并几年中,通过《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责任心的实践研究》、《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责任心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以责任教育作为本园的特色项目。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新问题:责任教育口子太大,面太广不便于将研究做深入;教师的方法和策略比较保守,没有创新的意识等等。缺乏课题和课程整合的现象等。因此,我们缩小责任教育的内容,以习惯为切入口,加强课程的建设,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四大板块为途径开展研究,实现渗透习惯养成的园本化课程建设的研究。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师存在着专业上的诸多问题:由于教师的年轻化缺乏基础性课程中渗透习惯培养的能力,更别说在选择性课程中对习惯培养内容的挖掘和落实,说明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教师在培养幼儿习惯的全面性不够,往往是顾此失彼,影响教师自身对课程实施经验积累……等问题。针对教师年轻化与课程园本化之间的矛盾,本园设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元化、多途径的培训活动;针对课程实施资源的缺乏,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以拓展幼儿活动的场所和空间,为本园的课程服务,有利于促进幼儿园责任教育的发展。

  3.是符合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有重要意义。许多名人的造诣与他们的良好习惯密不可分,孔子的博学与他的"每事问"的习惯;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与他"一生唯谨慎"的习惯,鲁迅的"随便翻翻"习惯,孙中山的"天天读书"习惯、毛泽东的"多思"习惯等,都是极有说服力的典范。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可以说是幼儿踏入社会、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千差万别,本着"先入为主"的原则,在幼儿初步接触一些规则时、在处理与同伴、教师的关系时、在学习适应集体生活时,得到及时地引导和良好地教育与培养,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幼儿期可以说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加以训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终生受益。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