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威廉·杰姆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处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孩子也一样,因此,不管孩子是物质分享还是精神分享,当它一旦有了分享行为,就应当及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及时用鼓励、赞赏、奖励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等方式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加强幼儿与别人分享就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让他们的分享行为得到及时强化。
3、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育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的教学不重视班级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即注重直接经验,不重视间接知识。"活教育"把直接经验当作为人们进步的最大动力。所以"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
陈鹤琴还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地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这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中有价值的思想。
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4、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了使幼儿真正认识到和理解到"分享"的意义,在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都有意识地选择教育内容与目标相对应、相匹配的一些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分享的快乐,知道分享的意义。
(三)我们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相关研究的解读下面就有两组现象的描述:
现象描述一:在我见习的时候,一次听小班上体育课时,上课期间老师拿着皮球问:"球怎样玩?"幼儿回答说:"轮着玩。"老师问:"怎么轮着玩?"大多数的幼儿回答:"我玩完了他玩。"等玩具出现时,95%以上的幼儿就抢着先玩,根本控制不了自己,表现出独霸意识。
现象描述二:一天下午吃苹果,在无意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们到苹果盘前,拿苹果时都是仔细端详一番后,伸手拿走了其中的大苹果,而只有个别不爱吃苹果的孩子拿了小的。
通过这两件事的表现,我发现孩子的分享意识还不明显,甚至没有与人分享的观念,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还取决于孩子的家庭因素物质因素、策略问题。而新《纲要》把让孩子学习分享明确列入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中。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环境因素近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孩子们一生下来就成为家庭的"核心",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以及谦让友爱的经验。家庭环境的独立化、小型化和家长的不良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分享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物质因素除了家庭环境以外,有部分原因是由物质本身造成的。有时我们会发现,孩子表现得非常小气,不愿与他人分享,很可能是他拥有的东西太少了,或者是太喜欢这个东西了。还有的孩子不肯分享是因为太珍惜自己的东西,怕别人弄坏他的玩具。
(3)幼儿自身的心里因素有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换时发生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有些孩子只愿意和少数特定的人分享。还有些幼儿即使已有了分享与谦让的意识,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要将分享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享能力。
研究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一)研究目标本课题通过观察分析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现状,通过一日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总结引导教育的方法,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1、对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教师指导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造成幼儿现状的根本原因。
2、探索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良好分享意识的方法。
3、总结并提炼如何利用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分享意识的指导策略。
4、探索并形成一套具体的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养成的方法集锦。
(三)研究过程与步骤表1研究阶段计划表研究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详细任务第一阶段2012.9-2012.11理论研究和前期准备1、使用情报搜集法调查分析我园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现状与问题等进行综述,确定研究方案;2、动员班组成员参与、知晓课题,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确定相关负责人;3、完善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设计,请园科研室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