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特点是:(1)由学生通过独立发现而不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经验。(2)着重于学习过程而不是着重于学习结果。
发现法学习的优点:
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
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励。
③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的技巧。
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因为学生需要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识。
发现法学习的局限:
①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
②"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是不可能的。
③发现法运用范围有限。极少数学生;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④发现法耗时过多,不经济。
⑤发现法适合用于小学和中学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主要以概念形成方式获得概念。
㈡、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1、逐渐分化原则,即强调从一般到具体;2、整合协调原则;3、先行组织者策略。
评价
贡献:1、立足教学实际,将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提出有意义
学习理论。2、倡导逐步分化的演绎教学,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局限:1、偏重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2、教学思想不符合技能的掌握。3、没有给发现学习应有的重视。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㈠、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知识是生成的(建构的))
2、学生观(学习者是主体)
3、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动机:动机是激发、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的类型: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动机的起源分);2、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按照动机的起因不同分)。
培养幼儿学习动机的方法: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2、重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游戏动机;3、为幼儿学习创设安全、开放、温馨的氛围;4、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5运用适宜的反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迁移: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促进幼儿学习迁移的策略:1.关注情感因素对幼儿学习迁移的影响;2.幼儿学习迁移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3.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中发生迁移;4.提高幼儿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第六章 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和适宜性教学(了解)
第七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社会性: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为积极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所形成和表现的心理特征,如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
依恋:指儿童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依恋的类型:①安全性;②回避性;③放抗性。
各种类型依恋对象(母亲)的特点:
安全型依恋:(1)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和需要非常敏感并迅速回应;
(2)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来适应孩子;
(3)积极的情感表达,充满爱抚;
(4)积极鼓励孩子探究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
(5)喜欢与孩子密切的身体接触。
回避性依恋:(1)对孩子的信号和需要不敏感;
(2)对孩子不感兴趣,不喜欢与孩子的身体接触,甚至躲避孩子的接触;
(3)对孩子怒气冲冲,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
反抗型依恋:(1)好像对孩子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孩子,甚至亲密的身体接触;
(2)对孩子的信号、需求常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透,不能及时、恰当做出反应;
(3)对待孩子的行为、态度多变,随自己的情绪、心境而定;
(4)有时不守信用,哄骗孩子以求脱身。
早期依恋与儿童日后发展的关系:1、依恋对婴儿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2、依恋对儿童心理各方面发展具有广泛影响 ;3、早年依恋对儿童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可以预测今后依恋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对他人观点的推断。
3-6岁的幼儿: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
移 情: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能够认识别人的情感,并且产生相同的情绪反应,体验别人的情感的能力,包括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