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韩幼儿教育对比浅析(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1月20日 09:56:15

  蒙以养正。

  《易经》称:“蒙以养正,乃圣功也。”意思是要以正当、正确、正面内容和方法教育蒙童,尽量减少以至杜绝后天或外界的不良影响,保证幼儿健康成长。这是儒家学者一贯坚持的原则,也成为古代幼儿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明朝丘濬在《大学衍义补》中指出:“古人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已谨其所感。及其子在孩提之日,尤谨其所示。禀之于初者,纯全而无伪;养之于幼者,端正而无邪。所见必正事,所闻必正声,所视必正色,所言必正理。非但男有教,而女亦有教。非但养其心,而又养其身。古之人家,其豫于教育如此。是以他日出而就教于学校,服役于官府,执事于朝廷,无所往而不可。”吕祖谦曾就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教小儿当以正。”认为幼儿分析、辨别能力低,又喜欢模仿,所以接触到的人以身作则,躬行正道,可以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否则就容易受坏的影响。宋代程颐在《近思录》中指出:“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至。便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虽未晓知,且当熏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习,固若有之。后虽以他言惑之,不能入也。”坚持正面教育,为幼儿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教育者包括父母在内都应以身作则,成为为人处事的楷模,实现“蒙以养正”。

  早喻教。

  提倡幼儿早期教育的思想渊源出自儒家“正本”“慎始”的哲学观。《大戴礼记·保傅》中引《易经》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朱熹也认为:“子之初生,不可不慎。”《大学衍义补·家乡之礼上》指出:“人之初生,童孺之时,元气未漓,天真未散,善性未斫,情窦未开。当此时而开导之,则顺而易;过此时而防闲之,则逆而难。”流传极早的俗谚“教妇初来,教子婴孩”同样是讲述这个道理。朱熹强调,“幼稚之时,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必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颜之推也曾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幼慧”“少成”的典型,被人们称为“神童”,为人所羡慕,也导致长期存在着盲目追求幼儿教育愈早愈好、学的东西愈多愈难愈好的偏向。这样做不仅未必成才,反而摧残幼儿的身心健康,这是值得后人警惕的。其实,中国很早就有人怀疑或不赞成过早施教。《世说新语·夙惠》载一古谚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自幼聪慧,诸葛亮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若干年后,诸葛瞻因恃智逞强而兵败身亡,悲剧性地证实了其父的担忧。宋代王安石写《伤仲永》一文,讲到他家乡有一个五岁能作诗的“神童”方仲永,名噪一时,其父带他四处炫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小,至成人,与常人无异,“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提倡早期教育还应持科学的态度。

  严慈相济,教爱相辅。

  慈爱幼儿是人之天性,宋代袁采在其所着《袁氏世范》中作了分析:“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之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虽飞有微物亦然。”出于“养儿防老”期望,更有“望子成龙”的企盼,自然对子女更是慈爱有加,导致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反而对幼儿成长极为不利。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古尔。傲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生怨。逮之成长,终为败德。”他主张:“当及婴孩,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袁采也指出:“人之有子,多于婴孩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古有谚语“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袁采也说“慈父固多败子”。在《韩非子·儿说》中有段话颇有哲理:“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归于死。”这些主张对于我们理解严慈相济、教爱相辅,会有很大帮助。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