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负面影响
(一)对幼儿身心造成发展不平衡
首先从生理上来讲,幼儿的身体正是稚嫩时期,各种组织器官正在成长发育,肌肉组织易疲劳,持久力差,骨骼较为柔韧,不够坚硬,易变形,具有可塑性,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时期,大脑结构不够完善。幼儿身体的种种特征说明,幼儿还不能长时间的做同一件事,假使让幼儿长时间的上课,保持同样的姿势,就会容易引起疲劳,同时不利于骨骼的发育,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对大脑和神经系统也带来了伤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
其次,容易导致幼儿的片面发展。对学习能力的过分关注和发展,直接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然而这是以牺牲了孩子发展其他能力为代价的,得不偿失。
(二)泯灭了幼儿的天性,妨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游戏活动是幼儿阶段的主导活动方式,幼儿园应该为孩子提供各种环境和场地,提供各种道具,设计丰富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活动.用快乐的游戏、动听的故事、优美的音乐来吸引孩子,让孩子在饱受美的熏陶中生活、成长。在幼儿园中如果要求幼儿进行长时间的知识学习,教授系统的学科知识,挤占他们游戏活动时间,这实际上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性,使孩子失去了探索和创造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心、好奇心、道德品质、交往等都被知识所取代,影响了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使很多孩子长大后要么缺乏自信,要么对什么都没兴趣,要么不会和他人交往。
(三)违背了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原则
幼儿教育小学化扩大了知识教学的比重,忽略了能力和身心发展,这违背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幼儿园教育要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为依据,以游戏活动为主导,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一个宽厚的基础。幼儿园应该尽量在顺应孩子的兴趣的前提下,让孩子自由发展,不要给予过多的限制和规定,引导孩子主动地探索,从而使得知识和能力的建构更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使幼儿在身心各个方面都能得以发展。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学习主要是儿童成长的手段,而不是学前教育的主要目的,儿童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还是成长。
四、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压力下移
随着经济的繁荣强盛,人们在充足的物质生活中,也经受着巨大的生存挑战。深受竞争考验的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在不顾及孩子身心发展水平的前提下,让
孩子学习各种乐器、外语等知识。很明显,成人是把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二)幼儿教师的传统教育观
评价一个好的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 ?在现实的观察中,我发现,评价者都比较看重这名教师的各项技能以及课堂组织能力。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下,幼教界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创新教育观,尊重儿童。但是,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评价标准以及教师自身素质导致了幼师的小学化的教学风格。
(三)幼儿教育市场混乱,功利性强
一些私立幼儿园为了赢取生源,就在幼儿园采取能够让家长迅速看到成果的小学化的课程内容。公立幼儿园则更加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以及潜能的开发,弊端是收效慢。同时,公立幼儿园也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有的公立幼儿园抵制不了舆论以及家长的呼声,也在悄悄地进行小学化的的课程。
五、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一)明确幼儿教育目标,树立正确教育观
幼儿园应明确并且坚定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幼儿园的任何活动都要体现这一目标,培养孩子不仅能开发智力,同时还具有完善的人格、高尚的品德、较强的社会实践和操作能力等,使孩子充分展现自己的天性,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教育目标的明确尤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影响,这直接作用于孩子,从而产生相应的效果。这种促进孩子全面、充分发展的目标关键是要以孩子为主体。我在泰安市御景龙城幼儿园观察过程中,有一节"认识水"的课就充分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充分调动孩子积极性,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理念。一般老师教学过程中,仅仅告诉孩子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告诉他们水的意义,这种方式虽然也可以让孩子认识水,达到简单的教学目标,但是整个过程中孩子是被动的接受,只是接受了知识性内容,自身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和开发。这种简单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为教育者所摒弃。而在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观指导下,孩子应是获取知识的主体,在此过程中,应该让他们亲自体验、亲自发现。老师在此过程中担当引导者的角色。比如认识水这节课,老师呈现一盆水后,可以引导孩子想,这盆水的温度如何,加入染料又会如何,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去体验、发现,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和活动以幼儿为主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体,知识体系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主动发现兴趣、发现知识、探索未知领域。只有把孩子作为主动的发现和探索者,才能真正的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下面对比在御景龙城幼儿园观察过程中的两个教学案例,就可以看出教师在幼儿主动性中的作用。在认识蚕宝宝的教学活动中,王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给孩子展示关于蚕宝宝的场景图片,然后引导孩子观察图片,同时老师进行讲述,介绍蚕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但郝老师由于树立了孩子主体性的观念,以此为指导设计教学活动,则是另一种形式:首先展示蚕丝品,告诉孩子这种蚕丝品是由蚕吐的丝编织成的,然后进一步提问,大家知道蚕是什么样的吗?并不立刻告诉孩子答案,在激发起孩子兴趣后,鼓励孩子主动收集有关蚕的资料,可以找书籍,可以上网查,有条件的还可以亲自观察,通过多渠道的搜集,然后让孩子表达,老师对孩子搜集的蚕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通过孩子自己的主动探索,他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学会了如何发现知识、发现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其他能力,自己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促进了孩子身心的协调发展。可见,老师一定要认清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