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社会教育知识技能标准,可构建为社会常识、幼儿社会性发展知识、幼儿园社会教育知识、幼儿园社会教育技能4个领域15项基本要求。标准符合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际与需要,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要求,实践证明具有可行性。同时,从评估认定和职前教师教育两个方面对标准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社会教育;知识技能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 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要制定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严把幼儿园教师入口关。" 这说明国家需要制定《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现行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合格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而不是准入标准。"[1]
幼儿园社会教育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2] 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幼儿园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应该包含幼儿园社会教育知识技能标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批准号:BHA11005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双立珍(1965-),男,湖南汉寿人,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郭铁成(1963-),男,湖南桃源人,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心理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学前教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我们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课题组,制订了
《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建议稿)》。本文就其中的社会教育知识技能标准、标准的可行性、标准的实施做些论述。
二、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社会教育知识技能标准及其解读
(一)社会教育知识技能准入标准
我们把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幼儿园社会教育知识技能标准构建为4个领域15条具体要求,简称"415标准"。内容如下:
(二)社会教育知识技能准入标准解读
1.关于"社会常识"
要对幼儿开展社会教育、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教师必须要有教育所必须的社会常识。社会常识即人文社会科学常识,包括了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也可概括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几个维度。关于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幼儿与自我、幼儿与他人、幼儿与社会三个领域。嵇珺从这3个领域提出了16项具体内容。[3] 嵇珺还对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4 种教材共 425个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内容大致可归纳为12 个类别: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礼仪教育、安全与生命教育、理财教育、社会规则、社会环境、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品质、亲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社会文化与节日庆典、自然和环保教育。[4] 因此,"415标准"要求: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者应"具有人与自我、他人、社会的基本常识";"具有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这些常识包含以上3领域12个类别的常识,也包含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常识。
2.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知识"
幼儿阶段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步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内化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知识,是开展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础。
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者应该掌握哪些幼儿社会性发展知识?这涉及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学术界有不同角度的划分。一种是将幼儿社会性发展分为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行为、道德等五个方面;另一种是将幼儿社会性发展分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等方面,将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包含在内。前者的五个方面存在交叉关系,后者逻辑清晰,涉及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面,被多数幼儿心理学教材所采用。作为准入标准,我们采用后者的划分, 要求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者初步掌握幼儿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自我意识、社会情感等方面发展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