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要求
立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发达国家幼儿教师职业准入的主要特点。[14]虞永平指出:"必须把好幼儿园教师的准入关,确保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必须建立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准入标准和专业发展目标,避免降低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标准,降低幼儿教育的水平,削弱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尊严。"[15]
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14个领域提出了62条具体要求,是制定"415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415标准"充分关注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需要,适当提高了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准入标准。
"415标准" 要求: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者应具有初步的幼儿社会教育游戏活动设计与引导能力,具有初步的利用一日生活进行幼儿社会教育的能力,这符合幼儿园教育的专业特性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因为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一日生活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赵南指出:一日生活中的保育"对建立幼儿对幼儿园的归属感与安全感、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亲密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幼儿园实施生活教育的直接途径,有利于保障幼儿学会基本独立生活与日常生活交往的幼儿园教育基本目标的实现。"[16]
(二)标准具有实证的可行性
近年来,我们以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和省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为平台,着力研究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标准及社会领域教育知识技能标准,我们的教育实践证实了标准的可行性。
我校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等文件精神,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中专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大专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大专建立了由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的课程结构。前1.5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素养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艺术基础素养课程,后1.5年主要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并配合充分的专业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幼儿园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技能。三年制中专建立了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确保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教育,了解并初步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知识,幼儿园社会教育知识,并接受社会教育技能的培训。
在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力求确保实习实训的实效性。我们把实践教学活动分为课内实践、校内集中实践、校外集中实践三个部分。课内实践是根据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在课堂内开展的各类实训活动。主要包括具体教育技能训练、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等。校内集中实践是根据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践实训教学中心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幼儿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模拟创设幼儿园教育环境、模拟试教等。校外集中实践是根据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其他社会相关场所开展的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幼儿园保育实习、幼儿心理调查、幼儿教育调查、游戏与一日生活见(实)习、五大领域幼儿教育见(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对于非师范专业资格申请者参加教师职前培训的,我校培训部参照《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侧重于教师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教育理论、五大领域活动设计与指导培训以及《纲要》和《指南》解读等,确保培训学员达到幼儿园职业准入标准要求。
课题组对我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13个班583名学生进行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标准实施可行度的跟踪,我们把课题组制订的《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建议稿)》及"415标准"的要求分解到相关课程考试中,学生期末考试知识部分(社会常识、幼儿社会性发展知识、幼儿园社会教育知识)平均合格率达到89%左右。对《纲要》和《指南》关于幼儿园社会领域内容熟悉程度抽查合格率为91%。这说明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育,大多数学生能达到准入标准中的知识要求,标准是可行的。在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生中,随机抽取156人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技能"达标评估,达标率86%,说明技能标准难度是比较合适的。全校62节学生实习汇报课中,专门性社会教育活动5节,而社会教育与其它领域的整合活动多达23节,说明学生的社会教育意识与能力增强。刘占兰指出,社会领域教育具有渗透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其应渗透在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有教育渗透的意识"。 [17]
四、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社会教育知识技能标准的实施建议
(一)对评估认定的建议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次年九月,教育部组织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这意味着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将实现并轨,全部纳入"国标、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