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显性的与隐性的音乐教育课程
显性的音乐教育课程指:一切由教师设计、发起、控制的与音乐有关的教育活动。隐性的音乐教育课程即:一切可由教师控制的和不可由教师控制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对特定教育机构中的儿童所产生的影响。在可由教师控制的隐性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物质环境的创设来对幼儿进行潜在的音乐教育;也可通过精神环境的创设来对幼儿的音乐成长进行潜在的积极影响。在不可由教师直接控制的隐性课程中,教育影响来自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其家庭成员、幼儿与其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音乐交往过程。
(二)探索音乐艺术综合教育活动模式
1.主题背景下的艺术综合教育活动
首先,我们在主题的选择上尽量考虑易于孩子艺术表现与艺术创造的主题,如:"粤剧""乐队""我与大师""美丽的茂名""花"等。其次,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追求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的真谛,我们注意以幼儿经验和生活为基础,挖掘若干个与主题有内在联系的活动,从而产生一定主题背景下的艺术综合教育。如:粤剧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当将它纳入一个主题探究活动时,我们首先和孩子前去参观戏曲舞蹈学校,通过听介绍、看戏服、与戏曲舞蹈学校学生一起练功等,使孩子对京剧艺术有了初步的印象。而后,孩子们收集了许多的资料,教师引发幼儿欣赏和交流,孩子们的思维也越变越活跃,从而有了艺术表征活动,如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粤剧脸谱、粤剧服饰、粤剧道具等。在系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一个艺术综合活动"锣鼓经"产生了,孩子们在这活动中获得一种整合的理念,其多元审美经验也被点燃--活动中伴着富有节奏的锣鼓点子,孩子们看到身着华丽服饰的武生角色阔步走来,欣喜中上前触摸,惊叹于服饰做工的精细,图案的对称……在这种"整合""体验""探究"等过程中,孩子的整体审美心理得到发展。
2.学科中的音乐艺术综合教育活动
在学科内部,我们注意挖掘相关领域存在的共同审美要素,通过艺术品之间的形式同构和情感同构,使之尽可能产生整体的审美效应。如以音乐为切入口的艺术综合活动"波斯集市",音乐曲子是由法国著名作曲家凯特尔贝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交响曲,我们借助古老而又经典的"猫和老鼠"音乐游戏将音乐与文学、美术同构,让幼儿从中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景剧的表演乐趣。活动一开始,教师借助语音总谱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的欢快旋律和节奏,如音乐起,教师模仿小老鼠的样子,有节奏地朗诵,接着教师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如"听到这音乐,小老鼠的心情怎么样"等让幼儿感知快乐心情与音乐间的匹配,感受欢快音乐给人带来的情绪体验。当幼儿熟悉的第二段音乐"波斯猫"响起的时候,教师巧妙地将猫与老鼠的故事情景与绘画相融,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图谱,创编歌词,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找出文学、音乐、美术的同构点,体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3.寓音乐艺术教育于日常生活
(1)营造音乐意境,让幼儿感受音乐艺术氛围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如早晨幼儿入时,播放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幼儿一进园就进入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给幼儿一天的好心情;在幼儿进餐时,播放一些旋律优美的音乐、抒情浪漫的散文,使之心情舒畅,增进食欲;在幼儿午睡前,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营造安静的气氛,帮助幼儿尽快入睡。做操时放音乐,期间提醒幼儿用心听音乐,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动作有音乐的陪伴儿童动作质量可以有一定的提高。随音乐的活动能给幼儿带来愉快,因合拍的动作能够节省体能消耗,使人感到轻松,动作协调,精神振奋。体育活动时配乐。幼儿在玩运动器械如滑滑梯时,老师用手风琴拉出滑滑梯的歌曲,幼儿边玩边唱,下滑时老师马上拉出乐曲,幼儿很自然地唱出了附点的乐音,边玩边唱,幼儿学得愉快,唱得自然欢快,表情真挚。跑步、跳绳配上节奏鲜明的欢快的音乐,更提高了锻炼的兴致,因节奏能给幼儿带来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