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是活教材,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我们立足实际,充分挖掘农村蕴藏着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式区域活动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入分析乡情,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和可能有效进行定位。同时我们不固定各类幼儿园的内容选择,注重教师的预设和孩子的生成内容,兼顾资源共享。提倡各类幼儿园观点报告,成果分享。在课题实施期间,我们组织教师参观、成果汇报共5次,送教下乡3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互相兼容、资源共享目的,为提高高教师教科研的能力,加强农村幼儿园园本特色的建设,形成鲜明的办园特色,具有推波助澜的意义。
(四)机制跟进,创建特色。
前几年,我们一再强调要创设区域活动,提高幼儿园的办学质量,但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的则不懈开展,认为区域活动是一种摆设,家长不认同;有的不会开展,有了材料也不知道如何布置区域;有的不切实际地盲目跟风,没有自己幼儿园本土特色的东西;有的只是应付应付,过了就好了。诚然,在农村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最主要的是没有相应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因此,我们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制度和保障机制,促使幼儿园进行生态式区域环境的创设。
首先,区域活动的研讨与园本教研相结合,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长期以来,我县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都是由草根教师担任,专业的幼儿教师只占很小的比例。由于再培训的机会少,教师所掌握的理论实践知识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定期参加各种幼教专业技能素养的培训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园本培训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教研网络,强化对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指导。在08学年我们专门组织了全县 54 名骨干教师进行了说课、论文写作、案例分析、区域建设、现场教研组观摩研讨、评课等培训活动;到省示范幼儿园和其他外市如孙家滨中心幼儿园、南家镇中心幼儿园参观学习,看环境创设,听优秀教师上课,观摩教研活动开展等;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素养提升。
其次,家园合作,提升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资源,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积极合作者。家长不同的知识与职业背景,可以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来源。我们依托乡土主题,改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利用家长优势资源,促进了家园合作多种形式的亲子、展示活动,拉近了家园关系
如大班利用这一乡土特色生成的主题《制笔之乡》,需要老师家长幼儿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毛笔,并根据主题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于是我们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家长,让家长了解了本主题内容,教师向家长讲明,我们所做准备的目的。使家长真正理解了带材料的意图,心悦诚服地帮助教师搜集材料,带来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毛笔在班里进行展览,使得班级主题环境布置得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利用各类家长的制笔企业、笔的副加工企业等教育资源,请家长带领孩子参观毛笔的生产过程、动手尝试装笔等,教师幼儿顺利地完成了主题活动的目的要求,幼儿身心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而在活动中家长则更深的了解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觉得能为教育起到一定的帮助而自豪,从而激发了他们参与家园合作的积极性。
总之,乡土主题研究使家长从反对--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开辟了一条家园合作之路。
再次,结合等级评估,促使农村幼儿园生态式区域活动创设
在对幼儿园进行等级评估时,我们将区域活动创设纳入考核项目中,并且是占有较高的分数。我们要求农村幼儿园要因地制宜的开展区域活动,要有记录、评价分析和时间安排。有了这些保障,农村幼儿园对区域活动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幼儿园等级评估中,百里镇中心幼儿园、姚桥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市农村示范幼儿园,县级甲级幼儿园。
幼儿园等级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规范办园,提升办学质量,促使幼儿园重视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开展。
最后,通过区域活动文本设计和创设评比,激发教师创设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组织教师进行县区域文本设计和创设评比,其中有大部分获奖的作品来自农村幼儿园的教师。
我们还有计划地组织带有普及性的(如新的教改信息、新课程实施)讲座,鼓励和指导城、乡各级各类幼儿园之间的"手拉手"的支教和经验交流活动,形成互动、互帮、互学的格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采用讲座式、对话式、参与式、沙龙式、论坛式、案例会诊等教研形式,唤醒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意识,使教研成为教师自省教育行为,发现教育问题,改善教育实践的平台。
六、成果分析
(一)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品质实现提升
一年来,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有了一定的实践效益,有效地推动了《纲要》精神的落实,提高了教师选择、开发农村生态区域活动材料的能力,并能挖掘各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幼儿能在适宜的环境与材料中进行操作与探索,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