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就有了思维的机会。幼儿在活动中摆弄操作材料,自主发现和探索知识,思
维能力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⑵ 操作性学习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的理论中认为儿童最初的知识发源于动作,三至六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通过操作活动幼儿具体地理解数学概念,直觉地体验到物体的形状、数量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的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构建起初步的数学概念,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
3.3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
3.3.1 数学活动中幼儿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智力从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再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程,表现了动作内化和心理发展过程,表现了从低级心理能逐渐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的心理发展过程。加里培林智力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同样也说明了智力活动如何从"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转化到"反映水平--转化到知觉、表象和概念水平的结果"的过程。数学活动中幼儿的智力发展是幼儿对客体的操作性学习方式则表现为外部性和动作性,并不随着心理水平的发展、动作"内化"而"内化",而是"内化"的心理动作的外部表现形式。随着动作的"内化"和心理的发展,操作性学习方式的有意性、目的性、协调性、守恒性、可逆性等高级心理活动的特征,以及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功能也随之发展起来,即智力也随之发展起来。
3.3.2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关系
操作性学习在使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促进其自身相应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育中,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概念,也需要对操作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一过程既是幼儿初步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也是幼儿思维能力获得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智力形成的过程。让幼儿在许多图形中分别把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找出来,再把找到的图形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些操作性学习可以加深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同时发展幼儿的分类、排序能力,当幼儿多次重复操作后幼儿会把分类、排序能力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即幼儿的智力也随之形成。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⑴ 操作性学习能培养幼儿的逻辑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多种智力的协同作用。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伴随着言语──语言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智力能力的发生,数学逻辑智能的运用与多元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逻辑智能的发挥往往也需要上述多种智力的支持和配合。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进行探索性操作、让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将数学逻辑智能的培养与其他多种智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等等,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智能。
⑵ 操作性学习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人手一套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不仅能使每个幼儿获的得练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手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活动,促进脑的发展。在操作中,要求
幼儿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嘴说,这样感知较深刻,记忆也较长,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在操作的同时,幼儿边"做"边"说"通过"说"可以使他们对自己的"做"有所了解,通过大声讲述,幼儿就能理解操作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4 操作性学习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3.4.1 数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表现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力。幼儿的创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产品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它对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创新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强烈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记忆能力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构成了创新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可分为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爱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积累有关观察周围事物的数、量、形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使幼儿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操作和探索的技能,尝试和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让幼儿的思维被极大地激活,每次活动孩子们都非常投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和再创造,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生长"过程,注意让幼儿从熟悉的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初浅的数学概念和规律(对幼儿本人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的),使数学活动真正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幼儿体会到活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后幼儿能够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即幼儿数学创造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