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孕妇情绪的因素
1、夫妻关系不良;
2、孕妇与其母亲的关系不良;
3、担心体型变化;
4、性别期待和产程危险的压力;
5、家庭生活的压力
胎教的内容,概括地讲就是音乐、言语和胎儿体操。
赫洛克认为,胎儿的发展自受精开始对生产时中断。
早期阅读是婴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的有效刺激物。
一岁半以前的自制行为主要有吃、睡和基本的动作技巧。
对乳婴儿应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根据乳婴儿发展的顺序与卫生原则,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辅导:
1、年龄较小的乳婴儿宜单独进餐;
2、鼓励婴幼儿自己进食;
3、养成婴幼儿在固定位置进餐的习惯
如婴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1~3岁时乳婴儿学习语言法阵的关键期,2~3岁时乳婴儿掌握基本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到3岁时,已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早期阅读时婴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的有效刺激物,有益于乳婴儿语言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内容
一、发现个人能力;
二、建立常规,对个人行动负责
常规为一种学习的行为,经过反复练习以后,次级与反应间的大脑中枢遗留下牢固的通路,以后再遇相同的情境,即可不用思考仍现出同样的反应。
3~6岁幼儿在家庭中药建立的常规不外乎穿脱衣服、进食、收拾玩具、刷牙洗脸、收拾床铺、对人有礼貌等生活、卫生、品行的习惯
儿童心理学家培曼和威廉斯提出一些教孩子做家务的方法:
1、列举要做的事;
2、报酬奖励;
3、工作记录;
4、工作训练;
5、避免强迫。
学习做家务事培养责任感最有效的方法,工作可使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并发展其自信心。
英国查尔斯王立曾说:"责任的意义就是,有些事你不想做,又不得不做。"
三、区分社会角色,学习与人相处
家庭是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实验室,在与家人互动的经验中,孩子学着付出和接受,父母也让孩子看到了夫妻相处的情形,如何互相对待,如何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在亲子交往中,父母占主导地位,父母应用真诚、执着的爱心去与孩子做心灵的沟通,从而使孩子从与父母的相处中亲身感受到、体会到如何与人相处。
第十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概述
家庭教育方法是指家长为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选择和运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是学前儿童家长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策略和措施。
第二节 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原则、方法
非期望行为:是指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活动不合乎父母所认定的社会要求,出现行为偏差。
非期望行为发生的原因
(一)来自孩子本身的原因
1、身体不舒服,较难控制情绪
2、不知怎么做才是对的行为;
3、觉得父母不注意他、不爱他、想得到父母的注意;
4、觉得自己不论如何都达不到父母要求的行为标准,索性自暴自弃。
(二)来自父母方面的原因(3个)
1、父母的期望太高;
2、父母的指示是反面的,强调孩子"不该如何",却忘了自己"该如何";
3、父母在执行规范时,不持之以恒,而是朝令夕改。
父母应该怎样做(5点)
1、孩子行为不佳一定有其原因;
2、不要期望孩子行为想大人一样;
3、如果孩子因缺乏自信心而行为不佳,要鼓励他;
4、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强化管教孩子;
5、就事论事,改变其行为,而不能供给孩子人格。
对非期望行为管教的三个原则
理智性原则: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面对孩子的非期望行为,首要的是家长要具有理智。
渐进性原则: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为管教孩子的非期望行为,使其逐步向期望行为转变,需贯彻渐进性原则,即学前儿童家长要循序渐进地对孩子施加影响,由浅入深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适争行原则:指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要求、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必须是适合儿童年龄和能力的,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和心理承受能力。
对非期望行为的5个管教方法
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身良好的思想行为品德以及典型人物的优良道德风范去感染、教育孩子的教育方法。
正面说理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启发、引导和提高他们是非善恶的能力和思想认识,从而使幼儿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教育,进而养成良好的期望行为的方法。
暗示提醒法:父母用含蓄、间接、简化的方式对幼儿的心理、行为实施影响,并能迅速产生效能的一种家庭教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