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的广度: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幼儿注意的分散的原因:无关刺激的干扰;疲劳;目的要求不明确;注意转移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进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
◆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作用;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
(二)感觉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视觉敏度:即视力,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颜色视觉: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感觉规律
感觉适应: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感觉的补偿作用:盲人的听力比一般人灵敏
(三)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视觉悬崖--深度知觉
形状知觉--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镜面示范--动作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
3岁--上下,4岁--前后,5岁--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知觉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分,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的色彩,老师讲课的声调应抑扬顿挫)
◆知觉的理解性--使幼儿对当前的知觉对象能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平时就必须从各方面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并注意通过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
◆知觉的整体性--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从各方面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四)观察力的发展:目的性加强;持续性延长;细致性增加;概括性提高;观察方法的形成
(五)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遗忘规律--先快后慢
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背诵短文时,前后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易遗忘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5~9个
◆记忆发展特点: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有意识记的发展,是幼儿识记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较多运用机械识记,意识识记开始发展;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发展
◆记忆策略的形成: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使记忆材料系统化;间接的意义识记
◆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识记材料;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记忆任务;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理解识记的材料;教给幼儿运用记忆策略
(六)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象--没有预订目的,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根据预订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和心理过程
◆幼儿想象的特点: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幼儿想象发展的策略: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七)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幼儿早期--直觉行动思维;幼儿中期--具体形象思维;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发展的特点--具体性、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片面性、固定性
◆理解发展的特点--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从对事物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