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的培养--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根据幼儿思维的直观行动性进行培养;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根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进行培养
(八)言语
1~1.5岁--单词句阶段
1.5~2岁--双词句阶段
4岁--出声的自言自语--形式: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句子类型--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发生在辅音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注重个别教育
6、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情绪的分类: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道德感--小班幼儿指向个别行为如打人是不好的;中班幼儿喜欢告状;大班幼儿看小人书时把坏人的眼睛挖掉
理智感--好奇好问,"破坏"行为
◆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保健功能
◆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的类型--陌生情境实验--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影响依恋的因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儿童的特点(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情况和内在的气质特点),文化因素
◆情绪的发展:社会化、丰富化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控制与掩饰成分增加
◆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外露性
7、掌握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个性--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
活动动机:从动机互不相干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气质
胆汁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脾气暴躁,情绪明显表露于外,但持续时间不长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喜欢与人交往,善于适应环境变化,注意与兴趣容易转移,情绪表现明显,但易变
黏液质:安静稳定,反应缓慢,沉默寡言,交际适度,能克制自己,注意稳定但不容易转移
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情绪反应深刻、持久,不表现于外,具有内倾性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好冲动
◆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遗传、家庭、幼儿园教育、社会环境、社会实践活动
◆能力发展的特点: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智力发展迅速
◆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感、自信心;
自我调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人际关系),性别角色(社会性),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道德发展)
◆亲子关系: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影响因素: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幼儿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
◆同伴关系: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
影响因素:早期亲子交往、幼儿自身的特征、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性别角色:
2~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3~4岁--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5~7岁--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影响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移情--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
◆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父母的惩罚、大众传播媒介、强化、挫折(直接挫折)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突出问题:任性、依赖性、自私、不合群
胆小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原因--缺失、独特、家长和子女关系;教养方式特点--溺爱、过分保护
◆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家庭教育、幼儿园集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