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发现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为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能让幼儿在一定材料中操作、发现、讨论、验证,从而学得概念与技能。
(六)讲解演示法讲解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和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具体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一方法的语言必须做到:突出讲解的重点,语言简练、准确、形象、生动;演示的教具要直观、美观、稍大些,但不宜采用过于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七)寻找法寻找法是让幼儿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其接触感知的基础上按数、形要求寻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的一种方法。
寻找法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可以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还可以运用记忆表象来寻找。
运用寻找法要利用游戏的口吻、游戏的情节及游戏的场景启发儿童寻找,教师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第三、四课时 第二节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之一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分类的含义及常见的分类形式2、掌握分类教学在不同年龄班的内容与要求3、掌握分类教学的基本方法及步骤教学内容:
一、分类的含义及常见的分类形式(一)分类的含义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也就是把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特征)的物体归并在一起。
分类活动是幼儿数概念形成以及正确计数的基础,同时,分类活动所涉及的思维的分析、比较、观察、判断等基本过程也能够对锻炼和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常见的分类形式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即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分类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即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差异分类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5、按物体的材料分类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7、按事物间的关系分类8、按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二、物体分类教学的要求(一)小班:
按范例和口头指示从一堆物体中拿出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数量在5 以内(二)中班能按否定方式分类能按物体量的某一特征(高矮、粗细、厚薄)分类能按物体的数量分类(三)大班按物体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学习自由分类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三、各种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一)小班分类教学的设计1、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目的:学习从一堆物体中,找出相同名称的物体,并放在一起。
程序:拿出和老师拿的一样名称的物体--排除物体的大小、颜色等干扰,拿出和老师拿的一样名称的物体--按语言要求,独立地从一堆物体中拿出相同名称的物体。
基本步骤:
教师介绍所有的物品--教师示范,拿出范例--幼儿操作分类--幼儿用语言描述分类的结果2、按物体的一个外部特征进行分类材料的提供:除了要分类的特征存在差异,其余特征要相同,每一类数量不超过 5 个。
基本步骤:
整体出现材料,介绍其特征--提出分类的要求,简单示范--幼儿操作,进行分类--教师指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二)中班分类教学的设计1、教学要求:
2、材料提供:需要幼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3、步骤:与小班基本相同,示范可以减少(三)大班幼儿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1、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分成后的类别要具有两个同样的特征。
2、幼儿自定标准分类3、按物体用途的分类分类时应注意分类后的物体摆放要相对集中,并用手划圈,表示一个集合 。
教师对小班分类教学进行示范讲解,请学生注意语言的组织及教具的运用。
第五课时 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一一对应教学的意义2、掌握一一对应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一、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1、有助于对元素及数量的正确认识2、有助于掌握计数这个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学习将两个集合中元素进行一一对应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是幼儿学习计数及理解数概念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准备。因为计数活动的过程就是将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列的集合建立一一对应的过程。
3、有助于感知理解对应法则见书114-116页图示二、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的活动目的帮助幼儿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培养幼儿初步的比较能力。
三、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方法:
1、重叠比较将一组物体摆成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逐个一对一地重叠到前一组物体上面,让幼儿观察发现并比较它们的多少。
2、并放法两组物体是并排摆放四、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的组织一、教学步骤:
1、先出示一组物体,用重叠、并放的方法,摆放第二组物体,教师用语言表述对应关系。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别两组物体的多少,说出"一样多""不一样多""多些""少些"。
3、幼儿用操作材料进行操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