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同学们设计思考如何用痕迹保留来表现减法的去掉。
(二)分析题意,帮助幼儿理解加减含义并确定运算方法教师要带领幼儿读懂题意,并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解答的问题。
加法要强调和突出:求一共用合并,减法要强调和突出:求剩余用去掉。
例如加法题目:树上有两只小鸟,有飞来一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教师分析:这道题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小鸟,就是要把原来的两只小鸟和后来飞来的一只小鸟合并在一起,这种方法就是加法。
教师用教具演示合并的动作,并要点数总数。
减法教学同上(三)学习加减法的列式运算1、根据口头应用题引入列式运算这部分的重点是用语言讲清算式中的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以及让幼儿认识理解加减符号和等号的含义,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算式的含义。
2、分析题意,把题中的两个已知数和得数用数字表示3、分析运算方法,出示运算符号进行介绍加号表示合并,减号表示去掉,等号表明算式两边相等4、幼儿跟读算式5、教师继续利用口头应用题,引导幼儿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并列出算式(四)利用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1、利用组成知识列出算式讲清组成分合式的分合与加减的关系,引导幼儿根据组成式列出算式2、利用组成式想得数帮助幼儿能更加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加减法得数3、运用多种形式复习列式运算(五)学习自编口头应用题并解答这部分教学重点是帮助幼儿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自编简单的口头加减应用题,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题意。
1、教师示范编题,引导幼儿分析应用题的结构2、逐步引导幼儿自编应用题(1)教师提供教具图,引导幼儿根据图来编题教师要先帮助幼儿理解图的含义,再提出编题的要求幼儿编题并列式解答(2)根据算式编题编题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幼儿找出一件事情、两个数,还有就是要会提出问题。
第六课时 第八节 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十1、掌握幼儿园几何形体教学的目标2、掌握帮助幼儿掌握几何形体基本特征的方法教学内容一、 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一)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目标1、小班: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不受颜色、大小影响进行分类2、中班长方形、椭圆形、梯形,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不受颜色、大小及摆放位置的影响,辨认和 分类;进行简单拼合活动3、大班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名称和基本特征;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二)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方法1、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方法(1)运用视觉和触摸觉感知物体的面,认识平面图形引导幼儿抚摩、观察物体的面,感知面的轮廓出示与物体的面相似的几何图形,介绍名称、特征(2)出示颜色、大小、排放形式不同的图形,巩固认识(3)运用重叠比较法认识图形这种方法是在已经认识了某些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适用于中班。主要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比较、椭圆形与圆形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比较。
(4)通过对图形分割和拼合的操作活动,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5)用多种方法练习,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给平面图形涂色折叠分类数图形拼物体形象(二)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方法1、运用触摸觉感知形体及其特征2、通过自然测量认识形体及其特征如可以用小棒测棱的长度进行比较――――――――――3、运用重叠比较认识形体及其特征主要是正方体和长方体进行比较4、通过粘贴活动,认识形体及其特征第十七课时 第九节 量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量的概念2、掌握量的教学目标及基本方法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量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它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幼儿初步认识是生活中一些连续量,如多少、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
二、认识量的教学目标(一)小班大小、长短差别较明显(二)中班粗细、厚薄、高矮等,简单描述(三)大班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会正确运用宽窄、远近、轻重等词汇描述物体三、认识量的教学方法(一)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比较1、目测2、触摸觉感知比较3、运动觉感知比较(二)运用重叠、并放法比较要注意一端对齐(三)运用寻找、发现法认识物体的量(四)游戏练习(五)量守恒的教学量的守恒主要是通过变换图式和添加干扰因素来进行1、变换图式2、添加干扰因素量的守恒的教学可以让幼儿通过比较或数数来理解,需要幼儿运用逆向思维。
(六)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进行的直接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明确测量对象及测量工具--讲解测量的起点、终点、移动及其记号--算出量的结果--重复测量加以验证2、幼儿操作四、量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量的比较是通过对两个不同量的物体的比较来认识的2、认识量的相对性3、教具的选择与使用要正确在给幼儿提供的教具中,要突出要比较的量的特征差异,其他尽量保持一致4、教具的摆放要注意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若重叠比较应该大的在下面,小的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