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的研究教师参与游戏对游戏可能会带来正面影响,也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关键的变量是教师如何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这也体现出教师在游戏介入当中的角色定位。研究显示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互动,那么教师参与就能提高游戏水平,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对游戏进行操纵控制,提供太多的结构性限制,或为教学目的而打断游戏,那么通常就会损坏游戏。根据对一系列着作的研究,并分析教师应该以哪种角色介入到游戏里,Johnson等人把教师在幼儿游戏扮演的角色归纳为:不参与者(uninvolved)、旁观者(onlooker)、舞台管理者(stage manager)、共同游戏者(Common player)、游戏带头人(play leader)、导演/指导者(director/instructor)。这里指出了教师介入幼儿游戏里所扮演的角色。然而在这个集合体中教师角色对游戏的影响呈现一个倒置的"U"型,即最有成就的角色位于这个集合的中间,因此教师要观察好幼儿的游戏,并一恰当的角色介入其中,这样才能保证游戏的正向进行。
(三)关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和效果的研究华爱华则认为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方式有外在干预和内在干预两种形态,具体的干预方式包括平行游戏、共同游戏、现实比照这三种。 周欣在《试论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的文章中,指出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选择的方式会对游戏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指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分为平行式、合作式与外部干预式这三种类型。 邱学青通过《学前儿童游戏》表明,教师的不同介入方式影响这幼儿游戏的各自发展,因此指出了三种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分别为平行式介入法、交叉式介入法、垂直式介入法。
平行式介入:是指教师在幼儿四周,和幼儿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节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儿童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当幼儿对新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或不喜欢玩时,或只喜欢玩某一类游戏,而不喜欢玩其它游戏时,教师可以用这种平行介入的方式进行指导,教师一般以平行角色的身份或教师的身份来参加游戏。
交叉式介入: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则扮演配角,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作出反应。如果教师认为有必要对幼儿游戏加以直接指导,则可以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提出相关的问题,促使幼儿去思考。
垂直式介入:是指在幼儿游戏中如果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出现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则以教师的身份直接进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常璐根据教师介入行为方式对幼儿游戏产生的不同影响,把游戏介入效果分为正效介入、无效介入、负效介入这三种介入类型。 正效介入是指教师的介入支持了幼儿的游戏意愿,让幼儿将游戏顺利进行下去;负效介入是指教师的介入使幼儿的游戏意愿发生了偏离,抑制了幼儿游戏的正向发展;无效介入则是指幼儿对教师的介入不理会。曹中平指出,幼儿游戏在教师的介入方式下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将介入效果分正向效果、负向效果和无效果三种类型。正向效果是指教师的介入支持了幼儿的游戏活动意向,让幼儿将游戏顺利进行下去;负向效果指教师的介入干扰了幼儿原来的游戏意愿,干涉了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无效果则是指教师的介入对幼儿的游戏不产生任何影响,幼儿依旧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游戏。
教师不同的介入方式影响这游戏的效果,只有选择恰当的方式介入才能促进区域游戏的正向进行,才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陈建林指出:不同的介入方式都都会产生三种介入效果,因此要充分观察幼儿的游戏,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才能产生正向效果。
(四)关于教师错误介入行为的归因及策略研究分析李会敏研究发现,导致教师错误介入的原因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真正的转化为对区域游戏有着支持性的教育行为。教师对区域游戏的介入没有保护好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自由发挥他们的探索精神,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解决对策是教师应该通过细心观察了解幼儿的需要,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经常根据自己的习惯对问题进行处理。虽然教师不可能记录自身所有的介入案例,但是可以记录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解决错误的介入行为。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开展游戏指导观摩活动,教师之间的开诚布公的批评和建议也可以促进教师解决错误的介入行为。 张哲研究发现:教师过分追求区域游戏中教育预设目标的实现,而对中班幼儿的期望过高,又缺乏一定的教育经验才导致错误行为的出现,因此提出解决对策是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预设目标、教师期望、教育经验这些因素对区域游戏的影响。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目的本课题拟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第一,通过观察幼儿园中教师介入小班区域游戏的自然状态,了解小班教师介入区域游戏的频率、区域、环节、时机、主动性、方式等;第二,对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区域游戏事件进行情境剖析,探讨教师介入幼儿游戏主动性、方式与介入效果的关系从而为教师提出有效建议,提高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的实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