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教师介入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现状的研究(5)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9月18日 09:41:36

  角色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教师看到孩子的交往很少,因而选择了交叉介入方式介入进去,幼儿在区域游戏里遇到了困难,教师及时引导,促进了孩子的同伴交往。教师观察孩子们的游戏,在孩子们需要帮助时,及时的介入进去,并促进了孩子社会性的交往。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了提高,说明教师介入后产生了正向效果。教师介入行为有着很明显的正向效果,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

  "当我看到幼儿终止游戏时,我会引导幼儿如何继续玩,从而促进幼儿继续游戏,这时我认为起到了正向效果的作用。"(教师A)"幼儿向我主动求助时,我会帮助他,满足他的游戏愿望,这时幼儿的探索精神得到了满足,我认为满足了正向效果。"(教师B)"当幼儿把作品递给我时,我会赞扬他的作品,这时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就会提高游戏的兴致,所以达到了正向效果。"(教师C)2、教师对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的介入行为的负向效果达到了一定比重为20%,干预了幼儿游戏的继续进行。

  案例2:建构区《自由拼插》

  小二班,乐乐和坤坤等六名幼儿在玩拼插玩具,每个孩子都开动想象力,拼插这玩具。有的弄成棒棒糖,有的弄成小汽车,有的弄成手枪等。乐乐和坤坤拼出了不同类型的手枪,两个孩子模仿着警察抓小偷的游戏"piu,piu"两个孩子的喧闹声越来越大,张老师听到了,过来制止了他们,别闹了,你们弄好手枪的话,就好好坐会儿,等着游戏结束后去喝点水。孩子们听到训斥,安静下来,终止了游戏。

  教师采用了垂直介入的方式,当听到孩子们发出噪声,没有过问幼儿的真正意愿,就加以干涉,阻止了游戏的继续进行。其实教师看到这个情景,可以换一种介入方式,如"你们的手枪弄的真逼真,不过咱们班其他的孩子也在做游戏,你们这样玩儿影响了其他小朋友,你们可以给你们的手枪弄些装置好不好,让它能发射出子弹多好。这样保证了孩子们的时间不空闲,就不会大声喧闹了。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

  "看到幼儿违反游戏规则时,会上前制止,没想到却让幼儿停止了游戏,导致介入效果不理想。"(教师A)"有时,幼儿会争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我要求他不能抢别人的玩具,这时他不高兴了,不继续玩游戏了,导致出现了负向效果。"(教师B)"听到孩子告状,有时会介入到游戏中去,没有仔细过问情况,就批评孩子,导致孩子生气,不继续玩游戏,出现了负向效果。"(教师C)3、教师对小班幼儿区域的介入行为的无效果比负向效果的比例还要大。

  案例3:建构区3岁的乐乐正在玩垒积木的游戏,积木有红黄蓝三种颜色,每种颜色又有大中小三种型号,东东只是随意的把积木一块一块往上垒高,并小心翼翼地不让积木倒下来,教师看到后就在东东旁边摆弄着玩具,对东东说:"乐乐,你看积木有几种颜色啊,把红的归红的,黄的归黄的,蓝的归蓝的分开,再这样从大到小往上垒,搭三座不同颜色的塔很好看呢,乐乐试试看好吗?"乐乐看了看自己垒的积木,停顿了一下,又很随意的拿了一块积木垒了上去。

  教师采用了平行介入的方式,并没有考虑好幼儿的游戏意愿,只想要让幼儿达到游戏预设的目标,但问题是教师的指导同时出现了颜色和大小两个维度,对3岁幼儿的要求显然是过高了,所以这个介入并没有起到作用。如果教师的指导语定位在一个维度上,对乐乐说,先搭一座红的塔,再搭一座绿的塔,,东东接受的可能性或许会大一些,教师的介入效果才能体现。"在对教师的访谈中:

  "我看到孩子的玩法,没有体现出游戏预设的目标,就提出我的意愿,但是孩子没有听我,我的介入没有效果。"(教师A)"孩子看图书时,我问孩子你看的是什么故事啊,他只是说了不知道,显然我的介入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教师B)"有时幼儿会觉得自己的区域游戏没有意思了,就去另一个区域玩,我制止他的时候,他还是跑过去了。"(教师C)2.新教师与成熟教师介入效果的统计表十三:新教师与成熟教师在介入效果上的统计正向效果负向效果无效果新教师110(60%)56(82%)70(80%)成熟教师73(40%)12(18%)18(20%)由图表可知:新教师介入幼儿区域游戏行为的正向效果为60%,负向效果为82%,无效果为80%,成熟教师介入区域游戏行为的正向效果为40%,负向效果为18%,无效果为20%,新教师的正向效果虽高于成熟教师的,但是新教师过高的介入次数,也产生了较高的负向效果和无效果,所以新教师的介入效果不理想。

  根据 检验,计算出各组理论频数后根据df=2,得出 的值是17.136,经过 值表,得出 (2)0.01=9.21,由于 =,17.136  (2)0.01,则P=0<0.01,因此得出结论,新教师与成熟教师在介入效果上具有极其显着性差异。

  (七)主动介入与被动介入与介入效果之间的比较表十三:教师的主动性在效果上的差异正向效果负向效果无效果主动介入75(41%)24(35%)57(65%)被动介入108(59%)44(65%)31(35%)由表十三可知,主动介入的正向效果是41%,主动介入的负向效果是35%,主动介入的无效果是65%。被动介入的正向效果是59%,被动介入的负向效果是65%,被动介入的无效果是35%。由数据可以看出,被动介入下的正向效果更明显,说明区域游戏中幼儿中支持幼儿的主动愿望很重要,因为教师被动介入时,是以儿童的主动需要帮助的意愿为前提的,这时孩子的游戏动力会更强烈,从而达到正向效果。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