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检验,计算出各组理论频数后根据df=2,得出 的值是17.475经过 值表,得出 (2)0.01=9.21,由于 =17.475 (2)0.01,则P=0.001<0.01,因此得出结论,教师的主动性在介入效果上具有极其显着性差异。
(八)教师在小班区域里不同介入方式与介入效果关系表十四:不同介入方式在效果上的差异正向效果负向效果无效果平行式介入35(19%)15(22%)62(70%)交叉式介入126(69%)8(12%)14(16%)垂直式介入22(12%)45(66%)12(14%)由图中数据可知,交叉介入的正向效果最大为69%,这说明教师观察游戏情况而扮演不同角色介入时,是配合这幼儿游戏而指导的,迎合了幼儿游戏的需要。而垂直式介入的负向效果最大,为66%。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干扰到了其他幼儿,或者同伴间发生矛盾、引起争斗,这时教师会采用垂直式介入,以教师的身份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了干预。在笔者的观察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例如"某某不要争抢玩具。""自己玩自己的,不要影响到其他的小伙伴。"教师的介入目的是为了阻止幼儿的错误行为,但是这种介入方式却影响了介入效果。而平行式介入的无效果最大达到了70%,因为教师的行为起着暗示作用,想要幼儿模仿,不过小班幼儿以独立游戏为主,所以起不到明显的作用。
根据 检验,计算出各组理论频数后根据df=4,得出χ2的值是1.756E,得出p=0<0.01,因此得出结论,教师使用的不同介入方式与效果之间具有极其显着性差异。
七、讨论笔者通过对两所幼儿园的四个小班的区域游戏进行观察和对进行区域游戏的教师追加了访谈,笔者分析出教师介入小班区域游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教师介入小班区域游戏的总体情况通过观察统计,教师介入小班区域的平均次数为21.19次,说明教师的介入频数比较高,因此教师应该多观察,减少介入次数。介入各区域之间的次数差异很大,主要发生在美工区,这是因为幼儿对美工区比较感兴趣,而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还比较差,因此教师会更多的介入美工区。因此,一方面,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对各领域都感兴趣,而不总是固定的玩一个区域,另一个方面,教师不应该局限的去观察一个区域,而应该整体的去观察各个区域。教师的介入行为大多数都发生在区域游戏展开的环节,这说明展开过程中幼儿更容易出现问题。教师的介入行为以主动介入为主,而且介入游戏行为次数很多,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观察,给孩子更多探索的机会和空间。被动介入的效果更好,因为被动介入是以幼儿的主动需要为前提的,幼儿完成游戏的积极性会更强。总体效果中,正向效果才打到54%,高频数的介入游戏行为并没有较理想的效果。平行介入式的无效果更多,交叉介入式的正向效果更多,垂直介入式的负向效果比较多。
2.新教师与成熟教师介入行为的差异新教师在小班区域游戏行为的介入次数上高于成熟教师,主动介入的次数明显高于成熟教师,在各个领域的区域游戏中介入的次数也高于成熟教师。这说明新教师与成熟教师在教育经验上存在着差异,成熟教师在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的介入行为中表现的较为敏感,清楚大概什么时候介入是对幼儿游戏有利,也比较了解什么情况下更需要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游戏。但是新教师在具体的介入游戏行为中经验少,认为更多的介入才会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忽视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幼儿的能力,也不了解在具体情境中该选择何种介入方式。因此新教师只能在体验中慢慢总结,对自己的介入行为没有更多的经验支持,所以介入行为次数较高,因此新教师必须学会多观察,总结更多介入小班区域游戏的经验。
3.教师介入小班区域游戏的方式与效果交叉介入的正向效果最大,这说明教师根据观察游戏情况而扮演不同角色介入时,是配合这幼儿游戏而指导的,迎合了幼儿游戏的需要。而垂直式介入的负向效果到最大,这说明垂直介入时,容易干扰到幼儿的游戏,这时教师以教师的身份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了干预。在笔者的观察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例如"某某不要争抢玩具。""自己玩自己的,不要影响到其他的小伙伴。"教师的介入目的是为了阻止幼儿的错误行为,但是这种介入方式却影响了介入效果。因为小班幼儿的行为具有情绪性,教师指出错误后变得不高兴,就不继续游戏。而平行介入式的无效果最多,这说明教师用间接的形式引导小班幼儿模仿时,没有起到更多的作用,这是因为小班幼儿以独立游戏为主,不容易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而是更专注于自己的游戏。
八、结论1.教师介入小班区域游戏的次数主要发生在游戏展开环节。
2.在区域游戏的各领域中,教师发生介入行为次数最多的是美工区。
3.被动介入的正向效果更多,这是因为被动介入是以幼儿的游戏需要为前提的。
4.交叉介入式的正向效果最多。
5.新教师介入游戏行为次数高于成熟教师。
九、建议1.教师应该充分观察,定位好自己的角色,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
教师必须思考自己在幼儿游戏中是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还是指挥者?必须在认识幼儿游戏的同时认识到自己在其中的角色。观察中,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经常出现两个极端,放任不管或者成为控制者。这样的观念与行为说明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幼儿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的介入是为了促进游戏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的时候,要充分观察,这样能够更多的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明确自己的角色,才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而交叉介入式的正向效果最强,因此教师在小班区域游戏的介入时,应该较多的选择交叉介入式,这样才能使正向效果最多,也更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