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心理学派所提的到底是哪种心理上的需要呢?心理分析学派尝试着将人原始及天然神经性官能症归因于童年早期被孤立的重大心灵创伤,最早要溯及过去决定性的学前阶段(两三岁时)。但是,当精神分析学派无法在病患中找到心灵创伤的经历时,他们或者需要放弃他们的理论,或者,凭着信心往前推论,他们认为原始心灵创伤起源于出生的过程本身(1929年DttoRonk所提出的)。甚至弗洛伊德在当时还对此概念抱着怀疑的态度。
这些理论学家假设,存在于孩子潜意识的记忆是出生时从安适的母体中被分离所受的创伤。结果,因为出生的惊吓,孩子潜意识渴望回到安全的子宫里。他们假定孩子刚出生的前两三年心理上仍是很脆弱的,所以他们相信母亲需要塑造一个像子宫的环境来保护孩子。
这种理念刺激了新原始理论照顾孩子的学派的兴起,Ribble(1944);Aldrich(1945);Trainham Pila fiam,和Kraft(1945)及Frark(1945)都支持这理论。"新原始学派"(Neopri-mitivistic Frank)这个名字并非只是个名称罢了,而是某个思想的特别学派。他们所持的理论是,在出生的那一刻破坏了胎儿在子宫时母亲与孩子的和谐,早期带孩子的目标应该是重新建立这种和谐。这目标如何达成呢?惟有借着母亲昼夜不断地陪伴孩子来达成。
他们教导初为人母者,当做一切他们所能做的,去平息孩子被生下来时的心理创伤,且尽量减轻这创伤所带来的影响。
这种出生创伤的理论因为缺少客观可信的数据,所以在1949年便销声匿迹了,而25年以后重新再出现(稍作修改、重新包装),用"依附式的带孩子方式"为名称。
因为上述理论的影响,在50年代早期美国的妈妈们,特别喜欢没有特定模式的带孩子方式。首先,史伯克?班杰明博士(Dr.Benjamin.Spock)摒弃行为学派绝对的模式、结构的前提,使他的病人转去接受带着弹性的模式的观念。他们授权给母亲,使她们在其时间表中具有弹性,这在50年代是一个改革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必要的改变。约在1570年时,需求式的喂食摒弃了史伯克的看法,此时,宝宝的哭声不只取代了时钟,也取代了带有弹性的父母引导的规律。
"需求式的喂食"有两种假设。
第一,父母假设"孩子最知道",所以拒绝任何形态的父母引导的规律作息。
第二,宝宝需要食物的信号便是哭,并且父母假设宝宝每一次哭,都是要吃(或是需要身体上的安慰,此乃根据出生-心理创伤理论)。这不是我们的定义,而是便尼博士(Drs.Penmy)及史坦威.安卓士(Andrer Staneray)的定义,他们是Lalecheleague Intemationac的顾问董事。在《母乳是最好》的(Breastls Best)这本书中,他们写道:"每一次宝宝哭都应该解释成他要求要吃,这是为什么要用需求式的喂食。"我们对这种劝告要小心,有些新生儿可能五六小时之久都不会以哭来发出饥饿的信号,并且哭并不一定是饿的信号。虚弱或生病的宝宝可能没有精力哭,所以需求式的喂食有可能因为没有注意到宝宝饿了,而引起严重医学上的问题。
附注:从这里开始,当我们提到需求式的喂食所指的是:宝宝哭是他要吃的主要信号,不论上一次他是什么时候吃,不论他需要的是食物或是身体上的安慰。
20世纪80年代早期,照顾婴孩的新原始学派夹着它的依附理论在当时很盛行。当代的理论与40年代的理论很相似,理论学家告诉妈妈们,无时无刻地背着宝宝,与宝宝同床睡,无视于规律昼夜喂奶,并且喂母乳喂到两岁,甚至四岁是很好的。断奶应始于宝宝,而非妈妈,意即孩子可能四五岁大了才会放弃吃母乳。大小便的训练很晚才开始,可能要等到孩子决定他自愿被训练。父母高举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且设计带孩子的方式来避免冲突、焦虑和不舒适,借以保护孩子将来不会得到神经官能症。
在实际上,这种理论助长了不正常的依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孩子变得在情感上依赖母亲的情况立即出现,而母亲把自己定位于她的被需要上。结果,这样的理论被神圣化,而且对那些心理上受创伤的人特别有效,特别是身为母亲的,小时候被父亲虐待而受苦,孩童时期被忽视,或是他曾有孩子过世,这些人最容易接受这样的理论。这理论的设计是没有实质、没有冲突(不幸地,这两种皆非带孩子的方法)。父母及孩子的情绪变成了育儿的方式。如果孩子觉得快乐,父母便觉得满意。
如果孩子觉得悲伤,父母便要创造出一个让孩子减轻悲伤的环境,无论孩子因何而悲伤。
这便可以解释忠于依附理论的母亲们为何会不断地对孩子的哭有响应,即使在20分钟内,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哭了。母亲这样做是在证实她的宝宝在给她信号,告诉她:他情绪不好,需要妈妈来处理,并且也只有她能够处理,且满足她的宝宝。
"依附的带孩子方式"是失败的,并且它所叙述的并没有真正发生。这理论支持对女人狭隘的看法。依附理论的学者说:拒绝这理论的女人乃是在情感上从孩童时期抽离出来。没有一个女人愿意被冠上此罪名,然而这些理论学家首先让为人母者及准妈妈害怕她们没有正确地爱自己的宝宝,然后很快地把她们导入可以解救她们的理论。
不论这些理论家是否是故意的,他们灌输母亲们一个思想:如果她们没有无时无刻地陪在孩子旁边,或是没有在孩子们哭时随叫(哭)随到,孩子将无法拥有心理健康所需要的信任及依附的需要感。
喂母乳可以使宝宝立即得到满足、快乐,所以它是依附理论主要的一部分。依附理论指出,敏锐的心可以帮助母亲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而这种敏锐的心可以借着喂奶发展得更快并更多。不只是喂奶,而是经常喂奶。这理论指出喂奶越多次越好。这便是为什么按着这理论,你永远不会喂奶喂得太久,或是过于频繁。这理论把孩子所想要的解释成那是他们所需要的--甚至孩子三岁大了仍适用这种解释。当一个三岁大的孩子借着拉母亲的上衣,传递他要吃点心的信号,他的妈妈便要给孩子喝母乳,即使他只喝了一分钟。她这样做表明她相信孩子仍有依附的需要。对孩子说"不",便是在孩子需要时否定爱与信任,如此便可能使孩子抽离他的情感。这样的思考方式更极端地相信,孩子自己断奶比父母为他们断奶来得好。如果一个三岁、四岁、五岁或六岁的孩子不想断奶,那便是他心理上还没有预备好。
孩子可能有了需要,然而这是来自出生时心理的创伤呢?抑或是父母带孩子的方式所造成的呢?是否有可能因为这样的方法使一个本来有安全感的孩子变得有问题?与依附形态有关的哺育方式及这种极端的与孩子互动方式,妨碍了孩子健康的发展。这些理论学家一点儿都没有想到下列的可能性:他们事实上在训练妈妈们误解、或是重新诠释她们的宝宝给的信号。因此理论学家们制造了他们很想避免的--情绪高涨且有"高度需求"的宝宝。这些症状包括:过度吵闹、喂食及睡眠周期的混乱、半夜不断地醒来、不停地需要安慰式的吃奶、害怕妈妈离开、害怕自己睡、渴望立即得到满足、缺乏自我安慰的技巧、不太能够自己玩、2~4岁时要求特别多,外加一个疲惫不堪的妈妈。多么悲哀呀!这些妈妈们真诚的牺牲,盼望迎合心理上脆弱的孩子,但结果反而制造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