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还有什么……”“你还见过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在扩展幼儿的经验,把活动的内容和幼儿口常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引发幼儿回忆并交流各自的经验。
(4)“你有什么办法……”这样的问题意在激发幼儿的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幼儿可以想出各种方法,并且可以大胆地去尝试、验证。
以上的问题都属于开放性问题,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有些问题虽不属于开放性问题,但在特定的场合下也是必需的。例如:
(1)“它是什么?”“它叫什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这样的问题属于封闭式问题。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2)“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也属于集中性的问题。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发现、认识事物的共同特征。有利于发展幼儿的集中思维、概括思维能力。
(3)“为什么……”教师在设计“为什么”的问题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幼儿是否有能力回答。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但不一定要幼儿正确地回答,而是激起他们的想象和猜测,如“天上的云为什么会动呢?”“糖在水里为什么会化掉呢?”等。对于中、大班幼儿,如果是事物之间的简单的、明显的、外在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为什么”的问题来引导幼儿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是有帮助的。对于幼儿可能会感到困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将直接设问改为反问或假设性问题。如“如果没有……,会怎样?”
3、活动结束的设计
集体教学活动通常有时间的限制。教师需要精心地设计活动的结束方式,引导幼儿产生新的探索。具体方式有:
(1)和幼儿一起总结并评价这次活动。这是很多活动的结束方式。
(2)提出要求或建议,让幼儿在活动结束以后继续探索,这样的结束可以使活动继续延伸。
(3)制作活动可以以幼儿相互展示自己的制作成品结束。这样没有完成的幼儿也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继续完成自己的活动。
(4)以艺术的方式(如绘画、唱歌、跳舞)结束,这样可以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自己在活动的发现或感受。
(5)迁移幼儿的学习经验,可由教师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情境,让幼儿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以检验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介绍的集体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方法,仅仅是就一般的情况而言。教师在进行活动过程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进行灵活处理。如当幼儿都满足于探索和操作的过程而爱不释手时,教师如果硬要停下孩子手中的活动,来听教师的总结、评价,显然是不合适的。
参考教案:
除水垢(大班)[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水垢的危害及简单的除垢知识; 2、对化学小实验的操作兴趣,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表达能力。[活动准备] 白醋、水垢清除剂、玻璃杯、药匙、有水垢的热水瓶和新热水瓶各一个、用醋、除垢剂分别除垢一半的热水瓶各一个。[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水垢,知道水垢对人们的危害 ⑴幼儿观察瓶内的水垢,认识水垢 教师手持有水垢的热水瓶和新热水瓶,请幼儿轮流观察两个瓶内的情况,说一说两瓶的不同,知道水瓶内附着的物体就是水垢。 ⑵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还在哪里、什么容器里见到过水垢? ⑶教师小结,讲述水垢的危害 师:“这些粘在水壶和水瓶里的东西叫水垢,它是水中的杂质和矿物质,在水中被加热、烧开以后变成的。水壶、锅炉烧水多了或者热水瓶、饮水机用时间长了会结成一层水垢。水壶里有了水垢,水就不容易烧开,浪费燃料;水垢的碎块如果被我们喝进身体里,会损害健康容易生病;工厂里的大锅炉如果不除水垢,还会有爆炸的危险。 2、幼儿操作实验,观察除垢的过程 ⑴幼儿观察玻璃杯中的液体:无色、透明,闻一闻气味,知道杯中的液体是白醋。 教给幼儿闻液体的方法:一只手扶住杯子,另一只手在杯口轻轻煽动,再用鼻子闻煽动的空气。 ⑵幼儿观察盘中的水垢:黄色的、粉状或块状 ⑶让幼儿用药匙把水垢放入白醋,观察发生的变化。 ⑷幼儿讲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 ⑸教师小结:白醋和水垢放在一起,水垢会产生气泡,渐渐变小,这种变化叫化学反应。 3、观察用醋、除垢剂分别除垢一半的热水瓶各一个,知道除了用醋,还可以用专门的除垢剂来除垢,而且效果更好。 4、请幼儿说说,还知道哪种除水垢的方法,哪一种最省力最好用。
【语言】
1、学习文学作品内容。这是文学教育活动首要的环节。教师要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本班儿童的实际水平以及活动环境与材料利用的便利与否,而采取不同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2、理解体验作品经验。在学习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儿童去理解作品、体验作品,尤其是让儿童通过亲身感受去体验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的情感历程和心理世界。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紧紧围绕着作品内容引导儿童理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