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12月09日 11:17:28

  15.影响父母行为及教养观念因素的理论模型:一、哈曼的理论观点。一是一般的文化因素。二是个体因素。三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四是社会情境因素。二、巴斯克的理论观点。一是父母的心理素质。二是儿童自身的特点。三是社会环境因素。三、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所有影响父母行为及儿童发展的因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宏系统、外部系统、中间系统、微系统。

  16.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1、社会文化背景2、社会经济地位3、母亲就业4、压力和社会支持5、父母被抚养的经历6、父母的性别7、父母的个性特征8、儿童的年龄9、儿童的性别10、儿童的出生顺序11、父母的婚姻质量12、家庭结构和规模13、亲子交往的情境。

  17.同伴关系的功能:1、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2、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18.同伴关系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大:1、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2、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3、儿童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总之,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适应学校和社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9.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的联系:1、父母的社会化策略影响到儿童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2、父母对于儿童在同伴中如何交往有明确的指导。3、作为孩子社会生活管理者的父母的作用。

  20.同伴群体关系的测量:一、测量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社会测量技术。包括同伴提名法和同伴评定法。二、同伴接纳的类型。1、受欢迎的儿童2、被拒斥的儿童3、矛盾的儿童4、被忽视的儿童5、一般的儿童。

  21.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儿童青少年的行为特征和社会认知是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一、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二、认知能力。儿童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是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三、身体吸引力。身体没有吸引力的儿童不受同伴喜爱,而不被喜爱的儿童则被感知为身体没有吸引力。四、名字。儿童的名字与同伴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五、教师的影响。一个儿童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儿童的评价。

  22.友谊关系的测量:分为3个阶段,就是三个水平。第一水平,测量儿童是否具有友谊关系。采用的方法是提名法和量表评定法。第二水平,如果一个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存在友谊关系,那么,进而需要确定有几对友谊关系。第三水平,测量儿童友谊关系的性质。

  23.友谊关系的功能:一、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的机会。三、友谊可为儿童双方提供参照榜样。四、友谊可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的同盟。五、友谊可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机能的机会。六、友谊可提高儿童的自尊。总之,友谊在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没有朋友则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

  24.同伴群体的影响:同伴群体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同伴群体为儿童提供了互相模仿的对象,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二、同伴群体影响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道德行为,是儿童言行的参照群体。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及其受接纳的程度也影响着同伴群体对他们的社会化作用。

  25.同伴合作与竞争:一、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1、社会情境。2、游戏规则和年龄。游戏规则对儿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喜欢竞争还是合作还是要取决于年龄因素。二、同伴合作。同伴合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教育意义。分为三类:一是同伴指导,即一个儿童为另一个儿童提供帮助和指导。二是合作学习,所有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鼓励和支持,这时的成功依赖于他们共同的努力。三是同伴合作,即在没有教师参与的任务中,所有儿童地位堆成平等,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和信任的基础上,同伴之间积极讨论,交流看法、共享彼此不成熟的观点,最终在分析彼此想法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26.依恋的特点:1、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2、在行为表现上,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亲近。3、在对个体的心理意义或直接后果上,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从中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4、在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意义上,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5、在其赖以形成的基础上,依恋双方具有某种和谐性。

  27.儿童依恋的类型特点:首先,必须从儿童行为的系统特性而非单一的测量标准判断依恋的性质。其次,依恋类型与儿童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各类型的分布受文化因素的制约。再次,仅从外在行为特征确定依恋性质也是不够的。一个儿童所属的依恋类型可能会因测量方法和指标的变化而变化。依恋的性质也会因儿童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8.依恋质量的现实意义:依恋至莲花反应着儿童气质与人际关系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童在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反应方式与应对模式,并表现出与其依恋类型相关的能力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依恋质量有着不同的现实发展内涵。儿童特定的心理品质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当前的依恋性质与心理特性也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对儿童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