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自尊的含义:一、自尊是一种评价与体验。二、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评价和体验。三、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体验。四、自尊是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获得的。
57.自尊的分类:一、现实自尊和理想自尊。 考察现实自尊和理想自尊间的差距是自尊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个体现实自尊和理想自尊间的巨大差异是其精神失调的最初标志,是诱发神经症的一个重要原因。随儿童年龄的增长,现实自尊与理想自尊的差异越来越大。二、总体自尊和分化自尊。随年龄的增长,自尊越来越分化。儿童的一般自尊是不同于自尊的特殊方面,一般自尊的大部分变异也不能从自尊的各组成部分来解释,两者间不能相互代替。三、内部自尊和外部自尊。对儿童外部自尊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别人的评价和反应及儿童生活中的成败经验。儿童的内部自尊主要来自于儿童的内部评价、自我接受和自爱,具有主动的、稳定的和动态的特点。
58.言语的自我控制的机制:1、言语能够使诱因的特点在情境中更为突出,对儿童起着提醒的作用,2、言语能够指导儿童特别注意事件的某些方面。3、言语能够帮助儿童形成有关某种行为的设想。4、言语有利于儿童保持短时记忆中有关于其行为的信息。
59.儿童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早期发展:儿童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出现与儿童早期身心各系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一阶段为神经生理调节阶段。儿童生理机制保护着儿童免受过强刺激的伤害。第二阶段属于直觉运动调节阶段。儿童能够从事一些自发的动作活动,并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第三阶段属于外部控制阶段,儿童能够使自己的行为服从控制者的命令。第四阶段属于自我控制阶段。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起来。第五阶段属于自我调节阶段。儿童获得了关于自我统一性和连续性的认识,开始把自己的行为与照看者的要求联系起来。
60.儿童的性别差异:一、认知方面的性别差异。1、数学与空间能力差异。2、言语能力的差异。3、分析能力的差异。4、学业成就与成就动机的差异。二、个性与社会性方面的性别差异。1、玩具偏好的差异。2、游戏与玩伴选择中的差异。性别还是影响儿童游戏群体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的社会性游戏对其表现出适宜的性别行为有着重要的引发和保持作用。1、儿童游戏伙伴的性别与其对玩具的选择关系密切。2、儿童与其同伴的交往和其性别化行为有关。3、儿童所拥有的玩具与其对游戏伙伴的选择间关系密切。三、抚育性方面的差异。四、攻击的性别差异。包括攻击倾向的差异和反应性的差异。五、亲子关系。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男孩与其父母间的交往总是不多于女孩与其父母间的交往。父母,特别是父亲对男孩的行为与对女孩的行为有很大的差异。总之,不良的家庭关系对男孩的消极游戏大于女孩。
61.儿童性别概念与性别稳定性、恒常性间的关系的特征:1、性别认同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2、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儿童所处于的生活情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3、大约在9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62.性别图式的功能:1、引导行为的功能。性别图式提供的信息可以使儿童的行为与传统性别角色的要求相一致。2、相信信息的功能。通过提供信息组织的结构,使个体按照性别图式搜索特定信息或接受与图式一致的信息,与图式不一致的知觉信息会被忽视或转化。3、推论功能。通过性别图式提供的信息基础,使儿童无论在熟悉的还是信息缺失或模糊的情境中,都能够借助于自己关于性别的知识对他人的行为和偏好进行推论。
63.性别图式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的区别:1、不把儿童成熟的性别认识结构看作是儿童性别化行为的必要的前提条件。2、强调性别图式的信息加工功能。儿童性别图式的发展主要受认知成熟的制约,而性别化行为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性别图式理论与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相比,承认社会因素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表现在,激活儿童的性别图式,为儿童提供性别图式的内容。
论述1.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人格在社会发展的主要观点:一、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班杜拉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模仿。1、直接学习。班杜拉认为,对于个体社会行为的掌握而言,与模仿相比直接学习是一种更基本的途径。在直接学习中,儿童的某种行为所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结果直接决定着儿童是否重复这些行为。2、模仿。模仿在儿童行为的西德中式一种更重要的途径或机制。因为人类社会的一些行为是无法直接学习的,而必须依靠模仿。3、强化。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强化是儿童获得行为的又一重要机制。强化分为直接强化和代替性强化。二、自我与社会学习。70年代末以后,班杜拉的研究兴趣开始转移到个体自我效能感上来。自我效能感与人的行为动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人们对自己能力判断影响着其对自己未来行为的期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他迄今在某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第二来源是他人活动效能的观察。三、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1、社会学习理论把儿童行为的发展看做一种由经验的增加而导致的量变过程。该理论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忽视了生物因素在儿童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作用。2、在或科学性,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习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室模拟技术,虽然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或科学性,但是这种研究的人为性太强,其外部效度难以保证,研究结论难以解释儿童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性发展。3、社会学习理论在解释儿童社会性发展时对年龄变量的作用不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