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柯尔伯格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一、他的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他的3个水平6个阶段道德发展理论: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第二水平: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1、方法上的问题。这种方法上存在的主观性太强,以至影响到儿童真实的判断结果。2、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的区分。科尔伯格没有很好的区分习俗规则和适用于公平、真理和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3、被试性别问题。他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男性。这种性别的单一化只是表明了男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和男性性别偏向。
8.评述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模型: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模型按照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3部分。1、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艾森伯格认为,在一个人帮助他人之前,她一定确定他人有某种需要或愿望。因此,从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来看,注意到他人的需要时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2、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一个潜在的助人者一旦注意到他人的需要,便要决定是否要助人,从而进入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艾森伯格认为,这个过程至少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在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助人决策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二,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特质可能起主要作用。3、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艾森伯格认为,助人意图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受个人的有关能力、人与情感的变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实施本身也会强化以后的亲社会行为。4、对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的简评。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模型的提出是建立在大量的研究成果之上,是对亲社会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高。该模型把可能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各种因素有机的统一在亲社会行为产生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对其作用机制作了较深刻的剖析,对我们进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该理论模型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该模型主要侧重于解释、说明亲社会情感、认知和人格因素的作用,它并没有把所有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一一详述,限制了模型适用的普遍性,在该模型中对各因素作用的描述也仅限于概略的、粗线条的。
9.试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方法:一、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之中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的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角色扮演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力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二、移情训练法。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采用移情训练程序可以引导儿童对他人观点的注意,并给予需要者以帮助。三、榜样示范法。设置一定的社会情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间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成人的利他主义榜样有助于儿童作出相应的助人行为。四、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还有认知冲突法、行为练习法等方法。这些方法在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上各有独特的作用。在具体应用时需要应用哪种方法或几种方法,这要根据活动的内容、教育的目的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等情况而定。
10.分析青少年欺负发生的个人和环境因素:一、家庭。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研究表明,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等家庭因素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高攻击性。二、学校。学校是否有反欺负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欺负的普遍性。不同的学校准则和学校风气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儿童欺负发生的情况。三、同伴群体。在影响儿童欺负行为的因素中,同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欺负发生的四种群体机制:1、社会感染机制。2、对攻击倾向控制力的减弱机制。3、责任分散制。4、追随欺负着的儿童对受伤害者感知发生变化。
11.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一、主体特点。1、一般来讲,那些自认为在少年时代具有吸引力的成年人比那些自认为在少年时代没有吸引力的成年人具有更高的自尊感和幸福感。2、年龄。小学阶段,儿童的自尊基本保持稳定,但由小学转入初中后,自尊出现了明显的下降。3、性别。随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自尊的各个维度分化得更为明显,被试在各维度上都具有性别差异。总的来看,男性的自尊趋势增高,而女性的自尊趋势则趋于降低。二、家庭因素。1、父母教养方式。高自尊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接受、关心和参与。第二,严格。第三,使用非强制性的纪律。第四,民主。父母对子女的接受与儿童的自尊之间存在着极显着的正相关,而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则与儿童的自尊有极显着的负相关。2、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儿童自尊和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三、同伴关系。儿童与同伴关系的亲密程度及儿童为其同伴接受的程度是同伴群体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亲密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建立同伴间的依恋关系和获得社会支持,从而有助于缓解社会压力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四、教师。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提问方式、教师对儿童的期望、师生间的言语和非言语沟通方式及日常的接触对儿童的自尊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五、学业成就。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其自尊或自我概念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六、一般来讲,内部控制点往往和较高水平的自尊相联系,而外部控制点则和儿童较低水平的自尊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