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7)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12月09日 11:17:28

  2.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一、社会文化背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的生活方式、心里特点、价值观及可接受行为的标准时不同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和方法也存在差异。二、社会经济问题。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要由其职业、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所决定。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其教养行为与教养观念也存在差异。三、母亲就业。一般不会对儿童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决定抚养质量的病不只是母亲参与抚养孩子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参与的质量。四、压力和社会支持。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对父母教育儿童的效果往往具有消极影响。父母感到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婚姻关系和人际关系、经济原因、父母的个性特征以及与儿童的教育有关的因素。五、父母被抚养的经历。儿童父母的被抚养经历也影响与子女的互动。父母被惩罚的经验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惩罚行为,这种代际在儿童观早期就表现出来。父母年幼与自己的父母的交往经验通过其内部工作模型影响其对待子女的行为方式。六、父母的性别。父母因性别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抚养行为特征。七、父母的个性特征。父母的身心健康水平、耐心和移情能力等因素影响父母的行为。八、儿童的年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各放密支那的能力多呈现出来的特点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父母对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行为方式及惩罚的类型都是不同的。九、儿童的性别。十、儿童的出生顺序。十一、父母的婚姻质量。十二、家庭结构和规模:单亲家庭、核心家庭、杂居家庭。十三、亲子交往的情景。

  3.试述友谊关系的功能:一、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第一,可消除儿童的孤独感。第二,有朋友在场可使儿童在陌生场合或受到潜在威胁压力的情况下感受到情感支持,儿童愿意和自己的朋友一块解决冲突。第三,朋友之间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同性之间的敏感性和共同性,对成人期的稳定的恋爱关系产生影响,并未他们提供亲密和相互协调的经验。二、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的机会。儿童与朋友交往和玩耍多,共同获得的乐趣也多,这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三、友谊可为儿童双方提供参照榜样。四、友谊可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的同盟。当儿童处于危险的境地时,儿童可能期望朋友比一般相识者更能提供帮助,朋友也会给儿童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并且以同盟的身份站在儿童这一边,起到了社会支持的作用。五、友谊可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机能的机会。六、友谊可提高儿童的自尊。朋友的陪伴通常比一般的伙伴更富有积极的情感色彩和社会性反应。总之,友谊在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没有朋友则会导致许多不良的后果。

  4.习性学理论:在所有关于依恋的解释中,习性学理论是影响最大、综合性最强的一种理论体系。习性学家以为,依恋是物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鲍尔贝援引劳伦茨等人的研究,支持依恋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人类婴儿对于抚养照看者的依恋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基因所保留下来的人类进化和生存方式的信息,或者是人类在面对可能的威胁和意识到的危险时所采取的必然的、本能的反应方式。依恋的生物功能在于保护幼小的后代,而心理功能在于提供某种安全感。鲍尔贝认为,儿童的依恋是呈阶段性发展的,是其行为的组织性、目的性、适应性日益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儿童的依恋是指向某些特定个体的。儿童依恋特定个体的另一方面是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即怯生。鲍尔贝认为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机制。

  5.影响依恋的因素:一、抚养质量。儿童出生后即处于一定的社会抚养环境中,成人尤其是母亲的喂养方式及其婴儿相互作用的性质构成了影响儿童依恋的关键因素。理想的抚养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儿童依恋的安全性。不理想的抚养环境,从而导致不安全或无组织无定向的依恋。二、母亲缺失。母性剥夺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而且此消极影响难以弥补。早期的母性缺失会对儿童的社会能力、认知、语言的发展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乃至到了成年,他们往往还表现出人格失调、人际关系破裂、犯罪、父母角色意识与能力较差等倾向或特征。三、文化特点。1、文化影响父母的抚养方式,使父母的抚养行为特点如敏感性、反应性表现出文化间差异。2、与父母价值观相联系的抚育期望也极大的影响着儿童依恋的发展特点。3、文化的价值倾向向影响到社会结构与家庭结构,进而影响儿童的依恋对象的选择与人际关系的性质。4、文化还通过创造普遍的社会刺激氛围直接作用于儿童。四、儿童的气质。实际上,儿童的气质特征与特定抚养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气质赋予儿童行为以特定的反应性与活动水平,影响到儿童抚养的难度与成人尤其是父母对儿童的看法,进而影响父母的抚养质量,而这种抚养质量尤其是反应性与敏感性的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儿童,使其依恋产生于发展呈现相应的个体特点,从而表现为一个循环作用的过程。

  6.评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皮亚杰与他的合作者创立了"临床法"。以此来研究儿童对规则的意识和道德判断的发展问题。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3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循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二、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方法上的问题。皮亚杰道德两难方法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在两个故事中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的后果因为这样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2、道德准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皮亚杰在儿童规则认知发展研究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对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进行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范畴的规则。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