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4)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12月09日 11:17:28

  39.儿童观点采择发展研究的两种主要取向及理论模型:一、过程取向。1、存在阶段2、需要阶段3、推论阶段4、应用阶段。在对他人进行判断时,儿童可以把自己作为模型,通过反省自己在相应情境中的反应或观点,来推断他人的观点。二、结构分析取向。它研究所关心的是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儿童进行社会推断的水平对各种观点的协调及其发展问题。在塞尔曼的观点采择模型中,儿童总是被看作处于他人的某种关系中。这一模型的重点就是描述儿童对这种关系的认知发展。

  40.儿童移情的发展:一、儿童对他人情绪的三种可能的移情反应。1、非判断的或非认知的移情。2、移情的推断。3、非移情的推断。二、儿童移情的发展。阶段1, 非认知的移情阶段。阶段2,自我中心的移情。阶段3,推断的移情阶段。阶段4,超越直接情景的移情阶段。

  41.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一、4岁以前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区分。1、言语活动中对心理状态的区分。2、理解看见和知道之间的关系。3、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4、对他人行为的预测。二、4岁以后儿童关于他人心理知识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认识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征并不一定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42.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伦理:第一、她认为,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包括许多不尽相同的具体方面,儿童对这些具体方面的判断会有所不同。第二,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研究方法。都是采用两难故事作为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都是采用个别交谈法来考察儿童的判断推理过程。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不能用儿童认知结构的变化来说明。她的思想道德范畴:1、对权威和惩罚的畏惧与迷信、避免 和无条件地服从权威本身就是价值。2、享乐主义的推理。3、对他人需要的关注。4、定型作用。第三,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阶段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阶段4.。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和过度阶段。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第四,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之比较。1、儿童并不或极少把避免惩罚和权威的强力作为其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理由。2、前者成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最低阶段。后者是第二阶段。3、柯尔伯格提出的第3阶段与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第3阶段一致。4、柯尔伯格的后3个阶段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后2阶段不同。

  43.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一、在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中存在两种道德取向,公正和关怀,不同个体采用的思考方式可能不相同,个体在作出道德判断时有选择某一取向的倾向,同时也可能改变道德取向。二、男性和女性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表现在道德观上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三、不能把女性注重关怀归于她们缺乏教育训练,相反,女性道德推理中的关怀使我们看到公正道德伦理论的不足。四、假设故事由于其具有抽象的特性,易引起被试的公正思想,而真实两难故事,由于受故事发生的背景的影响,易于激发个体的关怀思想。

  44.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一、社会认知。儿童社会认知对其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社会观点采择。是个体对特定情景中他人思想、情感、动机、需要的认知理解。随着儿童理解他人体验的能力的发展,他们对认知对象的反应能力也应该相应的增强。观点采择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和利他性,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对以关注他人为动机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社会规范认知。包括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应得性规范。二、移情。移情包含两个认知成分和一个情感成分。三、社会学习。社会学习有助于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助人行为具有长远作用。

  45.榜样学习的特征:第一,高大的榜样形象与身边具体的事迹结合,为儿童塑造了一幅具体的活生生的榜样群像,激发儿童效仿榜样的需要,使他们感到值得效仿。第二,以情境故事的形式呈现榜样事迹,有助于儿童把握榜样助人的情境、助人方式,透过具体的行为表现把握榜样的助人动机。第三,使儿童把榜样在具体情境中体现的助人原则、规范与自己的行为选择相对照,从而减少了榜样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学习者与榜样的相似性。

  46.儿童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一、获得机制。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获得: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儿童对攻击行为的观察或模仿由4个相互联系的子过程组成:1、注意过程2、记忆重现过程3、动作复制过程4、动机过程。二、启动机制。攻击行为的获得与实际表现出的攻击行为不是一回事。启动儿童攻击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1、消极时间启动2、诱发性启动3、榜样性启动。三、保持机制。启动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而且相同或相似的攻击行为对于不同的儿童或同一个儿童在不同的情境中也产生不同的结果。儿童攻击行为的保持机制包括:1、外部强化。2、不恰当的惩罚。3、替代性强化。四、自我调节机制。儿童主体的认知结构对其行为反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儿童攻击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由3个子过程组成:1、自我观察2、判断3、自我反应。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