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攻击的归因模型的主要内容:1、个体在受到伤害后首先要对他受伤害的情境进行评估,以确定伤害者应负的责任。2、在评估的基础上,受伤害者进而要确定伤害者因其造成的伤害所应承担的道德上的处罚。3、受伤害者对行为者责任原因的归属反应了他对实际发生的结果的判断。4、对某一情境中应该发生的结果的判断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5、导致受伤害者愤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因受到伤害而产生的唤醒。6、受伤害者进行敌意性报复的愿望的强烈程度取决于他的愤怒程度。
48.欺负及儿童欺负发生的一般特点:欺负与一般的攻击性行为相比具有三个特征:1、未受激惹性2、重复发生性3、欺负者和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一、儿童欺负发生的普遍性。二、儿童欺负随年龄变化的情况。1、儿童欺负的性别差异。这些差异既表现在男女儿童参与欺负的比率上,同时也存在于欺负的方式中。欺负方式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生更多的使用语言和心理欺负,而更多男生则更多的使用身体欺负。2、欺负发生的地点、欺负的对象以及儿童对欺负的态度等方面。
49.关于儿童欺负产生原因的几种理论假设:一、竞争假设和外部特异性假设。是关于儿童欺负产生原因的两个比较流行的观点。二、心理理论假设。高攻击性儿童之所以攻击他人或者采用攻击的方式来处理人际问题,是因为他人对环境信息的认知加工存在偏差,或者由于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的低下。三、依恋理论假设。儿童早期与照看者之间形成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儿童将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
50.儿童欺负与家庭、学校及同伴群体的关系:一、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等家庭因素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高攻击性。二、学校。欺负发生率因学校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这显然不是儿童个体或家庭因素造成的,而与学校的文化有重要的联系。三、同伴群体。在影响儿童欺负行为的因素中,同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欺负发生的四种群体机制:1、社会感染机制2、对攻击倾向控制力的减弱机制。3、责任分散机制4、追随欺负者的儿童对受伤害者感知发生变化。
51.儿童自我发展的一般趋势:一、自我认知的内容从反应外部的、可观察的、具体的、有明确参照系统的自我特点到反应内部的、不能直接观察的、抽象的、参照系统模糊的自我特点。二、儿童自我的结构从简单的结构到分化得、多重的结构,并逐渐出现层次性,最后形成复杂的、整合的自我结构系统。三、儿童的自我评价一方面从以他人评价为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儿童又在不断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的客观化程度逐渐提高。四、从自我的功能来看,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
52.自我概念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组织或结构。2、自我概念是多侧面的、自我概念的特点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个体或群体所采纳的范畴系统。3、具有等级性。4、个体的一般自我概念是稳定的,但随着结构等级的下降,自我概念越来越具有情景特殊性,并逐渐变得不稳定。5、自我概念的维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6、自我概念既包括对自我的描述性内容也包括对自我的评价。7、自我概念能够和其他结构如学业成就区别开来。
53.儿童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一、社会互动。儿童的自我概念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发展的。儿童自我概念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呈现给他人的形象的想象,二是对他人关于自己的评价的想象。三是自我情感。社会交往不仅通过重要他人影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且对儿童的自我整合过程也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社会文化所赞许的内容对自我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交往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决定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另一个条件是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水平。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指的是个体在自我认知或社会交往中脱离自我中心的限制,进行思维运算的能力。社会比较能力指个体在头脑中同时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或自我的特征与他人的特征联系起来,加以对比的能力。
54.自我概念发展的一般趋势:一、从简单到分化。二、儿童一般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化的。三、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四、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一是性成熟的影响,二是社会传统对男性和女性自我表现的要求、约束不同,从而促使女性更多的考虑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
55.自我评价的发展表现的特点:一、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表现出年龄特征。二、儿童自我评价的具体性和抽象性、外部评价与内心评价都随年纪升高而发展,但两者表现出不同性,而内部评价能力发展的速度变得缓慢。三、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随年纪升高而发展。另外,儿童自我概念的具体结构上,从小学四年级到大学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我概念结构,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