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是个作人格或动机与情感的发展问题。
2.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经验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3.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前提,强调行为与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
4.人的发展:生物与环境因素的协调作用促成的人类现存的许多特性都有其进化根源,他们因有利于物种其个体的存续,具有适应性而得以保存。
5.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以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6.角色: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重要概念,但社会心理学关于角色的定义却是混乱和多种多样的。
7.社会启动者: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激起或启动动物某种社会性反应的特定物种刺激。
8.习性学:是研究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进化于机能的一门学科。又叫行为学。
9.固定行为模式:就是物种与生俱来的用于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应10.生态:是指有机体或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11.实验室实验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12.现场实验:是在儿童的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13.社会启动着:是指特定的环境下激起或启动动物某种社会性反应得特定物种刺激。
14.儿童观:是指对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是被动接受外界影响,还是积极主动地获得发展这类问题的基本看法。
15.发展观:是指父母对儿童发展的规律以及其影响因素的观点及看法。
16.父母观:是指父母对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的看法。
17.父母教养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过程中,在儿童发展、教育方式、教育途径、子女的可塑性等方面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
18.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19.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具有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0.垂直关系:是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更大权力的成人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其性质具有互补性,既成人控制儿童服从,儿童寻求帮助,成人提供帮助。
21.水平关系:是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同样权力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其性质是平等的互惠的。
22.友谊:是在两人之间发展起来的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关系。
23.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24.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课题激起之间的关系。
25.认知:是人脑反应客观事物的特性于联系,并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也是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
26.智力:是保证个体有效的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27.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28.空间观点采择:是指处于不同于自己的空间位置的他人关于对某一或某些事物的空间特性或空间关系的反应的判断。
29.认知的观点采择:是指对他人关于某一事件或情景的思想或知识的判断。
30.情感的观点采择:是指对他人在某一情景中的情感状态或情感反应的推断。
31.角色扮演:是指个体按照社会或他人的期望显示出来的行为,即个人按照他人的期望采取的实际行动。
32.移情的认知:是移情儿童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表现在儿童区分和辨别情感线索并推测他人内部情感状态,尤其是建立在观点采择基础上的对他人内部情感状态的推测。
33.情感倾向的移情:是指自己对他人情感所作出的情绪反应。
34.递推性观点采择:同时对具有联系的两个以上的观点的认知判断。
35.心理理论:是指个人对他人心理状态及他人行为与心理状态形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36.谨慎规则:是指那些儿童经常遇到的用于调节与安全、伤害自己、舒适和健康相联系的行为的规则。
37.道德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照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
38.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39.合作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
40.社会观点采择:是个体对特定情景中他人思想、情感、动机、需要的认知理解。
41.社会责任规范:是指我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规范通常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由儿童的父母,教师或其他重要他人传授给儿童的。
42.相互性规范:是指要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43.应得性规范:是指帮助那些应该得到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