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教师为使幼儿真正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还可以通过日常活动如散步、郊游等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情景,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直观的内容,来丰富幼儿的表象,帮助幼儿联想,为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土壤,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三、加深情感体验
美感实际上就是人对美好事物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对美的事物的判断,即爱什么?恨什么?例如,培养幼儿文明的举止行为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使幼儿学会分辨客观事物的美与丑,人们行为的美与丑;学会文明优美的语言;学会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养成健美的体态等。教师还可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事物,引导幼儿去认识、去欣赏。如宽阔的马路、壮观的立交桥、丰富多彩的商店橱窗、节日的装饰,以及劳动者的服务精神、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等都可以给幼儿以美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对美的学习,在幼儿对美的认识、观念、情绪中,通过音乐、美术和日常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总之,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含有美育的内容,因此在托儿所、幼儿园、家庭、社会中都要尽力为美育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使美育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教育幼儿、培养幼儿的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以美的举止、美的行为出现在幼儿面前,为他们做出榜样。幼儿园的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互相渗透,共同实现。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包含着美育的因素,也都是美育的途径。
第九章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
第三篇幼儿的心理健康
第十一章 幼儿心理健康的一般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关注幼儿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对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2、记住几个关键词: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标准
教学重、难点:幼儿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对幼儿的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二)、新课
第一节 幼儿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一、心理卫生
概念:又称精神卫生,是指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等。
△心理卫生作为一个运动兴起的时间-20世纪初。
二、幼儿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由于心理健康本身的多面性和研究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心理健康下一个统一的定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七条)
A、智力发展正常;B、情绪反应适度;C、意志品质健全;D、人格统一完整;E、自我意识正确;F、人际关系和谐;G、社会适应良好
●衡量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
A、心理发展健康与年龄特点相符;
B、大部分情况下的情绪是稳定、快乐的;
C、与同伴保持良好的关系;
D、智力发展正常。
(三)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有:
A、心理测量与统计学方法
B、社会适应判定法
C、生活适应评定法
D、症状判定法
第二节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A、幼儿自身的发展因素
B、环境因素:①家庭环境②幼儿园环境③社会环境(需举例进行讲解)
2、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因素体现:
①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与规模;
②幼儿园教育的结构;
③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④幼儿园教育的方法;
⑤教师的教学态度;
⑥幼儿园风气;
⑦同龄群体的人际关系及师生关系。
3、怎样的教师才是对幼儿有积极影响的教师呢?
①性情温和、快乐、有幽默感;
②乐于了解幼儿、友爱、能体贴幼儿的情感、帮助幼儿解决个人困难、使幼儿感到适意;
③使活动有乐趣、能有效控制全班;
④不偏袒,对幼儿公正,尊重幼儿意见;
⑤不易怒、不专制、不讽刺,不傲慢,不自以为是等。
第三节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家庭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略讲)
二、幼儿园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面向全体幼儿
2、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3、关注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与接受自我
2、使幼儿学会觉察感觉与情绪
3、帮助幼儿认知人类行为
4、帮助幼儿发展责任感
5、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6、教幼儿学习如何"做决定"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