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7-15)(1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10月12日 10:52:36

1.(1)从概括性质的演变来看,从动作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从反映内容的演变来看,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 发展,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发展; (3)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 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 (2)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3)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 (4)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法规; (5)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 (6)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7)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8)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五、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幼儿的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2~4 岁。2~3 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 岁是口吃的 常见期。导致幼儿口吃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生理原因; (2)心理原因; (3)模仿。
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 《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2.C【解析】陈鹤琴被誉为“中国幼儿园之父” 。
3.C【解析】自 1994 年 1 月 1 日开始,我国各地相继实行了幼儿教师资格制度。
4.D【解析】人身权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5.A 【解析】 横向迁移是指儿童把已学到的知识经验推广到其他内容和难度相类似的情景中。
6.B【解析】前运算时期的儿童典型的思维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7.【解析】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等五种类型。
8.B【解析 fc1 】在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儿童的自主性受到抑制,安全感得不到保护,也不 喜欢与他人接触。
9.A【解析】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10.C【解析】由于儿童发展水平不一样,错觉也存在个体差异性。
11.C【解析】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12.A 【解析】 愤怒是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挫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 绪体验。
13.B【解析】2~4 岁是幼儿学习简单口语的最佳时期。
14.A【解析】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1905 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的,称为比纳— 西蒙量表。
15.A【解析】儿童的发展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
16.C【解析】儿童 5 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17.A【解析】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
18.C【解析】 “做中学”理论是由杜威提出的。
19.B【解析】记忆恢复现象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 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20.A【解析】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基本要素数、形、词。
二、名词解释
1.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 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狭义的教育 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 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前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 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4.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最近发展区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 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 的任务范围。
6. 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如学校、 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侵犯其合法权益, 向做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该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 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决定的活动。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幼儿教师劳动的艰巨性; (2)幼儿教师劳动的细致性; (3)幼儿教师劳动的自主性; (4)幼儿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5)幼儿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感染性; (6)幼儿教师劳动的整体性。
2.(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3)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幼儿园具有更高的教育质量 fc1 .
3.(1)遗传素质; (2)环境; (3)幼儿教育。
4.(1)容易型; (2)困难型; (3)迟缓型。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1)资源利用模式; (2)治疗模式; (3)个别化教育方案。
2.(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深刻的含义; (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五、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1)父母的惩罚; (2)大众传播媒介; (3)强化; (4)挫折。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