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7-15)(16)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10月12日 10:52:36

14.A【解析】具体形象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表象。
15.C【解析】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 游戏。
16.D【解析】儿童 7 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
17.B【解析】行动操练法是幼儿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从而巩固其技能技巧的方法。
18.A【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 程。
19.B【解析】个体思维的发展遵循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顺序。
20.C【解析】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
1.艺友制是指学生(又称为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 边干边学,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
2.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 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3. 教师违法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
4. 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 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5. 程序教学是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
6.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 要而产生的体验。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2)具体形象性; (3)自我中心性。
2.(1)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2)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3)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4)智力发展迅速。
3.(1)幼儿教师是教育者; (2)幼儿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 (3)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母亲; (4)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知心朋友; (5)幼儿教师是研究者和理论的建构者。
4.(1)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2)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 (3)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 (4)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1)经常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差异性原则; (4)预见性原则; (5)互尊互利的原则。
2.(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候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
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就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指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即 S-R 联结� fc1 ��到练习和使用的频次越 多,联结得就越强;反之,就变得越弱。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那么,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 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那么,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 性将减少。
五、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1)家庭因素 ①家长的教养方式; ②家庭居住环境。 (2)托幼机构因素 ①教师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②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3)儿童自身的因素 ①社会性行为; ②社会技能。 (4)其他因素


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七)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家庭是儿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
2.D【解析】三岁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
3.A【解析】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是主体适应性问题,幼小衔接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做好入学 准备。
4.C【解析】教育法律救济的目的就在于补救相对人受损害的合法权益,为其合法权益提供 法律保护。 5.C【解析】低路迁移的发生是自然的、自动化的。一个非常熟练的技能从一种迁移情境迁 移至另一种情境时,通常不需要思维或者只需要很少的思维,这就是低路迁移。
6.A【解析】婴儿最早的学习方式是经典条件作用。
7.C【解析】 《教育心理大纲》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8.A【解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情境言语的比重不断下降,连贯言语比重不断上升,逻 辑言语与对话言语的比重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9.A【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近远规律是指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 后发展双肩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10.C【解析】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11.D【解析】幼儿教师认为自身对于儿童所处的角色地位依次是教育者、组织者、保育者、
学习者。
12.B【解析】独立性是人生头两三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13.B【解析】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4.D【解析】大脑左半球对言语能力和积极情感负责。
15.C【解析】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16.D【解析】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没有对性别作出要求。
17.D【解析】托幼机构的活动包括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其中游戏活动是幼儿 活动的基本形式。
18.B【解析】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是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的反映。 19.A【解析】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 儿童的同伴关系。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