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儿智育的任务
1. 向幼儿传授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初步知识;
2. 发展幼儿的智力;
3.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 幼儿智育的内容
1.发展幼儿的智力;
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幼儿智育的实施
(一)实施幼儿智育的途径
1.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发展幼儿智力;
2.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活动。
(二)实施幼儿智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智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2.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
3.注意幼儿知识的结构化。
第四节 幼儿德育
一、幼儿德育的概念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二、幼儿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幼儿德育的目标
幼儿德育的目标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那样: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幼儿德育的任务
幼儿的德育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全民风尚和先进人物的共产主义精神为思想指导。其具体任务是:初步养成礼貌待人,尊敬长辈,友爱同伴,有同情心,积极主动,活泼开朗,遵守纪律,诚实,勇敢,爱劳动,爱祖国的优良品德行为和性格;培养料理自己生活的初步能力,为接受小学教育做好品德行为的准备,为一生的人格发展打下基础。
(三)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
1.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
2.发展幼儿的个性。
三、幼儿的品德结构
1. 道德认知;
2. 道德情感;
3. 道德意志 ;
4. 道德行为。
四、幼儿德育的实施
(一)实施幼儿德育的途径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热爱与尊重幼儿;
2.遵从德育的规律实施德育;
3.重视指导幼儿行为的技巧。
第五节 幼儿美育
一、幼儿美育的概念
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二、幼儿美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幼儿美育的目标
幼儿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初步能力。
(二)幼儿美育的任务
1.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初步的审美能力;
2.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和在艺术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创造力。
(三)幼儿美育的内容
1.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
2.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3.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和创造。
三、幼儿美育的基本阶段
(一)审美感知阶段
审美感知,即人们对能引起心理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感性认知过程。审美感知所获的心理体验即是审美感受,简称为美感。
幼儿审美感知主要有以下特点:
1.情绪性;2.肤浅性;3.行动性;4.泛灵性
(二)审美理解阶段
审美理解,即人们对审美感知对象--美的本质与特点的把握过程。
以幼儿的审美理解为基础,幼儿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的审美理解力,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
2.让幼儿掌握各种艺术形式的简单表现技巧;
3.让幼儿理解常见事物的象征意义。
(三)审美表达阶段
审美表达,即人们将头脑中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的过程。审美表达是美育过程的终点。审美表达将审美意象再加工,并使之外显化、具体化。
(四)欣赏与评价阶段
该阶段的任务,即将幼儿审美表达的结果展现出来,并对其结果(包括整个美育过程)作出总结评价。幼儿教师可组织幼儿自己欣赏自己的作品,也可让幼儿之间相互欣赏、交流和评价。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分析作品的优缺点,以提高幼儿的审美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