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三章 幼儿认知和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概念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
1. 视敏度。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视觉
据实验研究,幼儿的颜色视觉发展有如下特点:
幼儿初期(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
幼儿中期(4~5岁),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
(二)听觉
1.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2. 言语听觉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象。
(三)触觉
幼儿手眼协调的标志是伸手能抓住东西。
(四)空间直觉
1.方位直觉;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
2.距离直觉;
3.形状直觉;
4.时间知觉。
三、幼儿直觉的发展
(一)形状直觉
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二)大小直觉
(三)深度直觉
为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实验。"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实验表明,婴儿在9个月左右已经具有了深度直觉。
(四)方位直觉
1.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
2.空间关系的掌握。据研究,2~3岁的幼儿能辨别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幼儿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五)时间知觉。研究表明,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六)观察力
四、感觉统合失调
(一)感觉统合的概念
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对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但这一系统不能运转时,就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
(二)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或障碍
1.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多动不安,走路易跌倒,原地打圈易眩晕,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词不达意,语言表达困难等。
2. 视觉感不良。经常出现跳读、漏读或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抄漏题等。
3. 听觉感不良。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 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害怕陌生的环境,咬指甲,爱哭,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分离焦虑或过分紧张,爱惹别人,脾气暴躁。
5. 痛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喜欢冒险行为,自伤自残,少动,不合群,孤僻,做事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行为。
6. 本体感失调。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容易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体育活动中动作不协调,音乐活动中走调,五音不全等.
7. 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滚翻、骑车、跳绳和拍球等。
8. 精细动作不良。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脚笨拙,手工能力差。
(三)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1. 孕期失误,早产或剖腹生产,造成触觉学习不足。
2. 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要求太多,造成幼儿缺乏触觉刺激及活动不足,摸、爬、滚、打、蹦跳等行为减少。
3. 活动空间太小或过早用学步车,以致爬行不足产生前庭平衡失常。
(四)感觉统合失调的治疗和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