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运动后,儿童观开始出现了大转折。著名的如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论"儿童观,即认为儿童不是生而有罪,而是一块纯真无瑕的白板,因此有巨大可塑性的存在。18世纪法国卢梭确立的"自然论"的儿童观,即认为儿童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白板",而是有自己内在规律的自然的存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对全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二、儿童与教师的相互关系
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基于上述的儿童观,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理解这一相互关系的特点。
一个侧面是从社会大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都是社会的基本成员,其相互关系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
另一个侧面是从幼儿园小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第三节 幼儿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一、幼儿发展
(一) 幼儿的发展要靠个体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
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指遗传素质。遗传素质的差异可能带来幼儿发展上的差异,但一般来说,正常幼儿的遗传素质差异并不是很大的,对幼儿的发展也不起决定作用。
后天因素是幼儿自身的全部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与遗传素质相比,后天因素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比如,幼儿的身体强健程度、智力水平、个性等等。
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它包括幼儿所在的环境中一切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如家庭条件,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的生活环境状况,等等。
(二).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1、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幼儿园里每天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游戏等等,都是幼儿与环境中的不同对象(如玩具、老师、同伴等等),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些活动幼儿是不可能发展的。
2、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活动可大致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内部活动是指不可见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外部活动指可见的幼儿的实践活动。内部和外部的活动实际上是不可分割、交融在一起进行的。无论哪种活动,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
①幼儿的生理活动,幼儿的生理活动是满足身体的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它无时无刻不在幼儿的身体内部进行着。
②幼儿的心理活动,幼儿自己作为心理活动的主题,在作用环境的同时,他必须自己去观察、理解、记忆、思考、作出判断,靠艰苦的联系和长时间的经验去学习语言等。幼儿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但常常有可见的外显行为,如幼儿情绪愉快时就会又唱又跳、计算时常用手的动作来帮助思维等。
③幼儿的实践活动,幼儿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它是与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为一体、统和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
幼儿实践活动分为两类:实际物体的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
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A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B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C实物操作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人际交往活动的作用表现在:
A让幼儿体验社会角色B是幼儿重要的信息源C是幼儿实际的社会生活
二、现代社会儿童发展上出现的一些特点
(一)儿童生理发展的加速现象
儿童生理发展的加速现象是指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更新,其身体的生长、发育的速度加快,逐渐早期化的现象。生理的发展加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长加速,二是儿童的成熟加速现象
(二)儿童心理方面的变化
儿童的生态环境首先是家庭环境,这是儿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基地。家庭变化中对儿童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等。
三、幼儿教师相互作用
(一)教师"教"的活动和幼儿"学"的活动
1、教师"教"的活动"教"的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直接地"教",二是间接地"教"
(1)所谓直接"教"的方式(概念),指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地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比较适宜的:
1、对幼儿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幼儿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用漫长时间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如给幼儿讲古今中外的故事、讲科学家的发现、教幼儿念诗歌、文学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