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环境的含义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
二、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1)环境的教育性。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其环境创设与其他非教育机构有显著区别。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创设的。环境创设不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把教育意图隐含在环境中,让环境去说话,让环境去引发幼儿应有的行为。
(2)环境的可控性。幼儿园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儿园内环境的构成处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在进入幼儿园时必须经过精心的筛选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
环境的教育性与可控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环境的教育性决定了环境的可控性,使可控性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方向。反过来,可控性又保证了教育性的实现,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因素
(1)物质因素。如前所述,物质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会对幼儿园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各级教育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与安排空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2)精神因素。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各种精神因素中,人的因素、幼儿园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①人的因素。在人的因素中,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一定物质条件具备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决定因素。②幼儿园文化。相对于人与物等可见的因素而言,幼儿园文化比较抽象,但对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第二节 幼儿环境创设的原则
一、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则
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幼儿参与性原则
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
环境创设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
(1)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2)培养幼儿的责任感(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正确的观念:幼儿的参与是权利,不是"帮忙"。幼儿在参与中发展,克服"幼儿无能的思想"。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
五、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
第三节 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一、准备环境
准备一个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在准备环境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让环境蕴含目标,即教师必须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准备环境,将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精心地加以组织,让环境中的一切负载教育的信息,让环境去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二)让幼儿感兴趣,更使其增加兴趣,即环境要体现教育目标,也必须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但是,幼儿现存的兴趣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有限,他们对自己的需要也往往不能意识到。因此,只要是幼儿发展所必需的东西,应当将其纳入环境中,并引导和发展幼儿的兴趣;(三)尽可能让幼儿感到环境的创设是由自己而不是教师决定的。
二、控制环境
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大致有几个环节:(一)诱导幼儿进入活动;1、教师要善于对幼儿进行观察2、教师用言语或行动亲自活通过幼儿、他人来诱导(二)帮助幼儿展开活动;1、观察2、有针对性地指导,因人施教,方式各异。3、积极的应答时、启发式交谈4、提供辅助玩具、图书资料等,间接地丰富积木活动(三)帮助幼儿解决纷争、困难或情绪问题;(四)帮助幼儿结束活动。
三、调整环境
环境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以及教育目标、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经常调整环境,使它保持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教师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