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钧所担心的事已经被以往的经验所证明了。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部分灾后孤儿被集中安置到石家庄和邢台的育红学校专门为唐山孤儿建立的福利学校。在那里,他们除了可以得到免费教育外,还可以享受到生活及工作分配上的优先照顾。集中的方式方便了孤儿们的管理和照顾,但是却人为地造在天灾中顿失双亲的孩子,即将面临的是与生命等长的伤痛记忆。那种哀伤,写在他们的脸上,也痛在我们的心上。
童年精神创伤可引起诸多心理变化,进而导致一系列成年期心理障碍。经历唐山大地震的孤儿体验了大地震瞬间的恐怖场面,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印记,并承受着失去父母感情上的巨大悲痛,这种不幸体验的影响效应是否会持续严重损害孤儿的心身健康。
我国唐山发生大地震留下4200名孤儿。30多年过去了,这些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如何,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孤儿心理状况的"正常化",决定了生活质量的"正常化",而形成前者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支持起了重要作用。行为医学认为,社会支持作用在应激调节中有重要意义。
这些都说明孤儿存在较多心身健康问题,具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恐怖等负性情绪,其原因与孤儿遭受心理创伤强度严重于非孤儿及地震后失去父母抚养有关。孤儿不仅体验了大地震瞬间恐怖性情景,同时又体验了失去父母的巨大心理悲痛。大地震孤儿失去了与父母情感依附关系,不仅增强了心理应激程度,同时亦使他们应付应激和适应地震后恶劣环境的能力降低。与父母的情感依附对儿童来说更主要的是提供舒适和安全,幼儿期安全与舒适的心理背景,有利于稳定和平衡人格的发育。如果缺乏亲子接触与交流可能会使儿童陷入一种慢性挫折状态,对前途心灰意懒,伴之以人生观的改变是儿童精神创伤后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未来失去信心在创伤性儿童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些内容可能解释为孤儿现在心身健康程度明显低于非孤儿的重要原因之一。
汶川地震仅仅过去两天两夜,各级各地各部门已纷纷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为孩子提供援助已成为所有人关心和热议的话题,人们还提出了不少很好的设想和建议。我们有理由坚信,这些来自全社会的关爱,必将与政府不遗余力的救援一起,形成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坚强合力。这种力量,不仅可以为孩子们拭去脸上的泥巴,抚平一道道伤痕,让他们尽快走出那片疼痛哀伤的土地,也一定可以保障孩子们幸福地生活在"孤儿不孤"的温暖大家庭之中。
五 专业治疗机构对灾后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
(一)哪些情况应该安排儿童精神科的评估或治疗?
1、老师或家长认为该学童有必要接受治疗
部分学生原本就存在问题,此时正是处理的时机:部分学生原本即存在过动与注意力不全或其它儿童精神医学上的问题,虽然并非地震所造成,灾后症状也未加重,但在整体环境不稳定下,其造成问题的可能性大增。若老师认为有需要,我们亦可安排必要的评估与治疗。
教育辅导与医学治疗的互补:临床的儿童精神科医师觉得某学童无法单独以医疗充分协助时,教育人员常有可以着力的地方;反之亦然。
老师和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过去的经验中,设计得再仔细的量表仍然有可能遗漏,老师和家长的判断常能补足这点。
2、家庭在灾后出现解组或失序的学童
家庭内出现严重的冲突:因为空间拥挤,不安定等因素,造成家中父母之间争吵增加。许多孩子并不是受到地震创伤的直接影响,反而其症状是受父母所引起。
双亲中有至少一方死亡:对学龄儿童来说,这是最严重的伤害。我们建议这些个案无论如何,应该有系统性的追踪。
父母中有人出现严重灾后创伤疾患:这对孩子会造成长期的压力,若不积极介入处理,孩子常会在未来发展出类似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