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排治疗或转介(此部分应有家长参与)
(1)心理卫生教育:
对孩子本身以及孩子的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做卫教。内容包括儿童PTSD的症状、临床病程、各种治疗模式、以及预后。
(2)个别治疗:
探索及开放式的讨论创伤经验;放松;减敏感/暴露技巧。
检视并导正个案及父母在创伤归因上的认知扭曲。
对不恰当的创伤重演行为做行为处理。同时训练父母处理孩子不恰当的行为。
游戏治疗。
指认并加强父母合宜的做法,让父母来强化治疗。
(3)团体治疗:
团体治疗过去被视为最有效的灾后创伤治疗方式,对于鼓励公开讨论创伤事件以及对事件做恰当的归因有相当大的帮助。不过部分无法在团体中顺利分享情绪的孩子则较适合个别治疗。
(4)药物治疗:
抗忧郁剂(SSRIs, TCAs)对同时出现重郁疾患或恐慌疾患之症状的孩子可能有帮助。 Psychotimulants或α-adrenergic agonists(如:clonidine)对出现ADHD症状的孩子可能有帮助。
抗焦虑剂(benzodiazepine, propranolol)一般来说并未被用来治疗PTSD的孩子。但部分症状严重的孩子可能会暂时需要。
(5)转介:若需要治疗之个案量过大,为求治疗时效,本院将协调安排其它机构之儿童精神科医师或心理治疗师进行治疗。
(三)危机处理及短期治疗策略
1、迅速评估/分类
2、用心倾听
3、允许宣泄情绪
4、正常化
5、接受现实
6、增强因应策略
7、压力管理
8、悲伤辅导
9、支持并鼓励仪式行为
10、订立优先级
11、问题解决技巧
12、鼓励利用支持系统
13、协助利资源
14、个案管理
15、会诊
16、小区组织
17、增强正向改变
(四)危机辅导目标
1、 协助处理目前的紧急情况
2、保护免于受到额外的压力或伤害
3、 带来希望
4、协助组织、动员内外在的各种资源
5、 协助至少恢复危机前的基本功能
a. 恢复或加强因应能力
b. 恢复或加强问题解决能力
c. 恢复或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的使用
6. 提供任何可提升个人成长的服务
7、预防负向的或是破坏性的结果
(五)对助人者的提示
助人者要自觉也要示范稳定。
悲伤辅导需要经验、敏感与同理心,一般来说,有三类人可从事:专业人员、受过训练的义工、已复原的家属。
辅导过程中所说所做,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对方的需要;也就是不因自己的不安焦虑而喋喋不休,或转移话题;不强把自己的价值观或想法加在对方身上,要能省视自己的成见甚至偏见;保持开放的心,敏察丧亲者的需要,也保持清明的心,分辨自己与对方的状况,掌握彼此的界限,不逾越、不纠结。
地震造成的创伤是集体式的,助人者须洞察自己的反应,因为陪伴家属的同时,我们只有清楚自己的状况及限制,才能保有平衡的心,也才能示范出此时家属极需要的安定感、稳定感;并在助人历程中感受活泼的心,比如灵光一现的创意、学习、交心的感动与成长。
陪伴不是接过对方的痛背在自己身上,而是伸出自己的手,让丧恸的家属知道:有人同行。
聆听、陪伴,是最基本的支持
在同一场灾祸中幸存的家人或族人,都会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太多内在的自责:「为什么不是我?」「如果我……」这样的罪咎很难解套,彷佛要为逝者的亡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