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或身体其他部位出现不适
退缩
消沉
易哭泣
因小事儿不安
不想玩耍
易激惹、易怒
无法安静
注意力不集中
不想上学
噩梦
玩灾难游戏
害怕家庭其他成员死亡
特别黏父母,对陌生人感到害怕
对所做的事情失去兴趣
闷闷不乐或者情绪不稳定
对黑夜、分离或独处会有过度的害怕
攻击或害羞行为增加
改变饮食或生活习惯
个别年纪小的儿童会出现退化行为(尿床、咬手指)
居丧反应:震惊、否认与怀疑;愤怒与抗议;悲伤、想念与抑郁
(二)、如何判断儿童受到了惊吓
婴幼儿通常会异常哭闹不止,渴望温暖的怀抱
学龄前儿童会变得异常依赖大人
儿童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莫名的担忧和恐惧
大龄儿童会选择异常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恐惧,如飙车、酗酒、嗑药等
有些儿童出现自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三)、灾难后儿童担忧的事情
灾难会再次发生
自己会受到惩罚
亲人受伤或死亡
自己会成为孤儿或者离开家庭
二、父母(照料人)辅导策略
父母是孩子最为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儿童灾后心理重建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当然,如果父母因为灾难而去世,养育孩子的照料者同样背负着孩子心理重建的功能与角色,任重而道远。作为父母或者照料人,以下是我们需要了解并学习到的。
(一)、识别高危险群
有一些孩子,比较容易在灾难后出现严重的症状。这里所指的「高危险群」,就是这些在地震后,特别容易出现严重灾后创伤的学童。他们也比较容易因为强烈而持续的症状,影响到未来情绪、认知、以及人格结构的发展。
根据过去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属于以下几种情形当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学童,为高危险群:
1、灾难严重度高(自己或父母受伤、受困、或罹难、家中房屋倾倒):这是高危险因子中,最重要的一个,灾难越大,孩子发展出严重灾后创伤症状的可能性就越大
2、亲眼目睹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尤其是目睹他人死去的惨状
3、与父母分离(父母在灾后罹难或曾住院):失亲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要面临更大的压力
4、父母本身有严重的创伤后症状
5、灾后出现严重的家庭内冲突:孩子或许不见得因为地震直接的灾害而有多大的创伤,却可能因为大人矛盾冲突或价值观的改变而受到伤害。
6、孩子原本就有其他疾患:例如一个原本就有情绪障碍、注意力缺损或行为问题的孩子,在创伤后有可能原本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为什么要找出高危险群的孩子,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孩子症状严重,却不易被察觉,有的孩子在灾后一个月甚至好几个月之后才逐渐出现症状;许多孩子在地震前就己经存在类似症状,容易受到忽略,如果孩子有严重的症状而未接受治疗,常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二)、灾后儿童行为表现与情绪困扰的总体方法与原则
一般来说,人们在创伤事件后必须经历并完成三个任务:重新建立安全感、对失去事物的追忆与哀悼、重新与正常生活再度联结。成人如此,儿童青少年也是如此。以下提供达成三阶段任务的一些方法与原则。
1、协助孩子重建原有的控制感和安全感
o给予更多的注意与关心,多花些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对孩子而言,熟悉的环境固然重要,但亲人的陪伴更为重要。所以不论是否搬离原来住的地方,和父母在一起是最重要的。如果父母因为罹难、住院、或参与救灾而必须与孩子分离,则应尽量安排原本孩子熟悉的人来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