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墙面设计
1、墙面设计的分类
(1)从造型上有平面设计、半立体设计和立体设计之分。
(2)从参与性上有观赏性设计和操作性设计之分。
(3)从作用上有记录式设计和展览式设计之分。
(4)从过程上有完整式设计和填充式设计之分。
2、墙面设计的要素
墙面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形象、色彩、构图等。
(1)形象是墙面布置中最直观、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对象,是墙面布置的主体。一般而言夸张、变形、拟人化、卡通化的形象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
(2)色彩在绘画和工艺美术品上往往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墙面布置的主题不同,所表现的色彩也不相同。如节日的装饰一般是暖色的多,表现出热烈的、喜气洋洋的气氛,而炎热的夏天可用冷色进行布置。色彩之间要搭配合理、对比协调。同时,色彩的运用还可以让幼儿感受色彩、认知色彩,提高幼儿运用色彩的能力。
(3)构图即整个墙面的布局,要合理、充满趣味,特别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巧妙地连接,表现主题的意境。
3、墙面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不同墙面的功能。不同位置的墙面设计的内容不应完全相同,应该尽量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一般教室内的墙面内容比较丰富,可以体现近期该班级的活动主题,展示幼儿的阶段性成果,以及观赏性的艺术作品等,可以随着季节、活动主题的不同经常更换;走廊上的设计多为展览式的,可设置各类橱窗,如家长园地、园内工作计划、幼教信息、幼儿的作品等,方便幼儿及家长观看;在楼梯旁的墙面上可以是观赏性的材料,多为宣传性的内容,如交通安全标志、中国著名的建筑、各地的少数民族等;活动区附近的墙面最好是能够体现互动的、活动规则的内容,如可设置有答有问、活动提示等;而睡眠室的墙面适宜装饰简单的、静态的画面,且数量不宜过多、画面也不宜过大。
(2)位置要适宜幼儿的欣赏和参与。墙饰的位置一般不宜过高,要参照幼儿的视线范围进行装饰,特别是幼儿可参与设计的内容要在幼儿伸手可触的位置,便于幼儿操作、观赏。如"今天我值日"、"天气预报"、"植物生长记录"等。
4、墙面设计的评价
一般对墙饰的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形象是否鲜明、色彩搭配是否合理、整体构图是否协调、是否有幼儿的参与、是否充分利用废旧材料等。
(二)活动区(角)的设计
活动区是以幼儿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区域,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场所。通过活动区活动,可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勇于尝试和探索,培养幼儿积极的活动态度,促进幼儿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活动区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幼儿活动的功能可将活动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常见的活动区(活动角)及其活动内容有:
1、角色游戏区:一般设有娃娃家、医院、动物园、商店、厨房对等 ,幼儿操作其中的材料,扮演社会上或家庭中的角色,开展角色游戏。
2、建筑区:通过用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塑造物体形象,反应周围生活。区域内容包括积木搭建、积塑搭建。幼儿利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积木及其他辅助材料,如玩具、泡沫块等,搭建房舍、门廊等。
3、表演区:幼儿通过唱歌、舞蹈、乐器演奏或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来抒发情绪、情感及表达对生活和文艺作品的理解。通常需准备铃鼓、手铃、自制沙锥等简单的乐器和录音机,幼儿自唱自跳或玩乐器。
4、嬉水区、沙池区:一般在室外,可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置。
5、益智区:幼儿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阅读、竞赛等形式开发智力。
6、科学区(自然角):布置常见的植物、小动物及标本,供幼儿观察。注意安全、卫生,因有的植物不宜在室内种植。
7、语言角:一般备有看图说话的图片或贴绒玩具、识物图片、收录机、磁带等,幼儿在此练习看图说话或讲述。语言角一般稍稍远离其他活动区,还可准备些笔和白纸,幼儿从收录机中听故事讲述,感兴趣者还可在纸上画出故事的内容。
8、美工区:幼儿操作纸、笔、颜料、彩色线头、胶水等材料,进行绘画、黏贴等。
9、图书区:一般设在安静、光线充足的角落,幼儿依其兴趣和爱好挑选适宜的图书或其他读物翻阅。
幼儿在活动区独立或与其他人合作开展各种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其计划巡回指导,以自由游戏为主,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同时,教师应帮助幼儿及时处理活动当中的问题,依据单个幼儿的情况实施个别教育。
(三)教学活动材料的设计和使用
在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用到的材料包括:教师用的教具、幼儿用的学具,统称为教具。教具的运用主要是由幼儿思维的特点和对事物认识的水平决定的。教具对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理解、接受和记忆,发展其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训练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教具是幼儿认识事物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