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根据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恰当地运用直观手段、生动形象的语言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常用的直观手段有观察实物和模具、电化教学、语言描述、动作示范等。
(四)启发探索性原则
启发探索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幼儿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提问、比较、观察、游戏、示范、讲解、创造问题情境和联想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积极进行想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语言技能上,教师要善于运用通俗、准确、简练有趣的语言讲解知识、设计问题。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主体活动性原则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下,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探索活动来学习并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全面渗透性原则
全面渗透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有教育价值的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将各项教育任务和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的生活活动之中,做到幼儿事事、时时、处处皆能接受生动而规范的教育,这样才能高质量的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七)艺术创造性原则
艺术创造性原则是指教师能够艺术性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形式等组织各类教育活动。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有一定程序和规律的。可以简化为一个公式:
目标+兴趣、需要和经验+环境和材料→活动
"目标"是指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兴趣、需要和经验"是指幼儿感兴趣的、需要的或者已经具备的经验和技能及年龄特点;"环境和材料"是指可利用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材料等;"活动"是指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等。
教育活动的设计虽然有较大的灵活性、变通性,但可以灵活变通的只是设计的程序,而不是其中的要素。
(一)以"目标"为起点设计的活动程序
在每一个教育阶段都有比较具体的教育目标。一般从目标出发设计的活动主要是针对全班幼儿的。
(二)以"兴趣、需要和经验"为起点设计的活动程序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常常是一个新的活动的起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敏感地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这类活动可以是针对全班或某个幼儿。
(三)以"环境和材料" 为起点设计的活动程序
一年中的季节和节日、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一件随手可得的材料等都可作为教育活动设计的起点。
(四)以"活动方案"为起点设计的活动程序
选择他人已经设计好的活动,或参照自己以往组织的较成功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
四、巩固练习
根据以下图中提供的内容设计其活动方案的简明线索
(一)以目标为起点的活动设计
培养幼儿身体的协调性
(二)以环境和材料为起点的活动设计
各种包装纸,如糖纸等
(三)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起点的活动设计
幼儿喜欢玩沙、玩水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
一、制定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意义
(一)教育目标指明了幼儿全面发展的方向
(二)教育目标指导着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
(三)教育目标是评价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制定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
(一)依照相关的政策法规
1、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1989年《幼儿园管理条例》
3、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
4、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二)反映社会的要求
(三)遵循教育的总目标
(四)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制定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要求
(一)要科学的分解教育目标
分解教育目标即将幼儿园总的教育目标层层分解为可执行、可操作的具体的活动目标,不仅要考虑各领域的目标,还要考虑各年龄班的特点。例如健康领域中体育运动的基本动作"跑":会一个跟一个跑;会手脚协调地向指定方向跑;会变向跑;会听信号变速跑;会灵活躲闪跑。
(二)教育目标的内容要全面
无论制定哪一层次的教育目标,一般都要包括幼儿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每个方面的全部内容,比如体、智、德、美,或态度、情感、知识、技能、方法,或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例如中班科学活动"丰富多彩的塑料制品"的目标是:(1)通过对具体实物的观察比较,让幼儿在探索中认识各种塑料制品,知道他们的特点;(知识目标)
(2)幼儿自主了解塑料制品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用途;(能力目标)(3)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情感态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