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瑾主编,《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思考题】
1、为什么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3、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方法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
【重点与难点】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6
【本章主要内容】
o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o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o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
《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的第二条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里的"教育过程"可以说包括了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是广义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而狭义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则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活动过程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广泛性和启蒙性
(二)趣味性和游戏化
(三)综合性和整合型
(四)随机性和潜在性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按特征分类
1、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等,几乎占了幼儿在园的一半时间。
2、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又称活动区(活动角)活动,是指幼儿在活动区内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之一,是满足幼儿不同兴趣和需要的最好途径。常见的活动区有:角色游戏区、积木区、音乐角、嬉水区、沙池区、科学区、语言角、美工区、故事角、图书区等
3、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依据目标专门设计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主要包括教学、节日的庆祝、做操、劳动、参观、运动会、郊游等。
(二)按教育内容分类
1、分学科式教学活动
分学科教学历史久远,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90年代初,受苏联幼儿园教育思想的影响,按学科划分的课程成为我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课程模式。
学科课程是指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即把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科目或学科,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教育目标的课程。幼儿园的学科课程具有启蒙性的特点。幼儿园一般开设计算、语言、常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
对于新教师来讲,掌握分科教学的方法仍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待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再进行综合、整合,灵活地运用。
2、综合主题式活动(或称单元式主题活动)
综合主题式活动主要是指以某一主题为中心组织课程,打破学科或领域的界限,把学习内容融会成一种新的体系。 综合主题式活动的特点 在于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自然的、有机的联系。其教学内容既可以是以某一学科知识为线索,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的知识体系,又可以是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的有益的系列活动内容。
3、按领域分类的活动
《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三)按组织形式分类
1、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组织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同样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此种形式最为普遍,效率也较高。
2、小组活动:就是将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的活动。分组可以使教师安排的,也可以是自发组织的活动。小组活动的特点是容易调动幼儿主动积极的操作材料,促进幼儿和小伙伴、教师的谈话或交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此种方式越来越受到幼儿的欢迎。
3、个体活动:一般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自由的活动。这种活动形式更易于教师增强对幼儿的了解,因材施教。
集体、小组、个体活动有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必须互相配合、合理交替、互相补充。
(四)按学习方式分类
1、接受式学习:指幼儿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过程。这种方式相对简单,易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