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发展性原则:是指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幼儿心理,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37、表象:是事物的具体的形象在人脑中的映象。
38、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39、转折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
40、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
41、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42、敏感期: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敏感期就是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4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4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46、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47、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48、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49、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50、距离知觉:是指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51、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
5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53、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54、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5、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56、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57、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58、注意的分散: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
59、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活动中去。
60、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61、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62、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63、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64、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记忆。
65、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
66、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
67、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68、偶发记忆: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
69、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70、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71、有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72、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知的高级阶段。
74、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75、同化:皮亚杰用语,他称之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指的是主体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刺激进行处理和改造,使之纳入原有结构并使其丰富的过程。
76、顺应:皮亚杰用语,称之为"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是指在主体已有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图式来适应环境。
77、成熟:是指机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
78、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79、自我中心:是在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